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名门世交 才子佳人青梅竹马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和蒋英的父亲蒋百里都是前清秀才,又同是留日学生,两人回国后都在北京供职,因此两家来往甚密。蒋英是蒋百里的三女儿。只有一个独生子的钱均夫仗着同蒋百里的特殊关系,直截了当地提出要5岁的蒋英到钱家做他的闺女。蒋英从蒋家过继到钱家是非常正式的,蒋钱两家请了亲朋好友,办了几桌酒席,将蒋英的名字也改为钱学英。

  蒋英回忆起那段经历时说:“过了一段时间,我爸爸妈妈醒悟过来了,非常舍不得我,跟钱家说想把老三要回去。钱学森妈妈答应放我回去,但得做个交易:你们这个老三,现在是我干女儿,将来得给我当儿媳妇。”

  良好的家庭环境,使钱学森和蒋英自幼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和家庭教育。蒋英儿时喜爱唱歌,颇有音乐天赋。1935年,蒋英随父亲到欧洲考察。1937年,蒋英考进柏林音乐大学声乐系,从此开始了她在欧洲学习音乐的漫长旅程。而钱学森,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对艺术也很热爱。书法、绘画、写作、小品,尽显才艺。

  1935年钱学森赴美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钱学森和导师冯·卡门共同开创了举世瞩目的“卡门——钱学森公式”。从此,钱学森的名字传遍了世界。

  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一个在美国苦攻航空机械理论,一个在欧洲畅游于声乐艺术的海洋之中。当蒋百里赴美国考察把蒋英在欧洲的留影拿给钱学森看时,照片上那动人的微笑和儿时就依稀可见的美丽,在钱学森的心里掀起了微澜。

  1947年的旧历七月初七,是钱学森刻意选择的良辰吉日。钱学森终于下定决心,向蒋英求婚。钱学森来到蒋家,走到蒋英面前恳切地说:“英妹,12年了,我们天各一方,只身在异国他乡,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我们多么需要在一起,互相提携,互相安慰!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还要相逢,我们却一别12年,太残酷了。这次我回来,就是想带你一块儿到美国去,你答应吗?”

  钱学森与蒋英终于在上海喜结良缘。

  在软禁中相濡以沫

  在美国工作的十多年里,钱学森为美国航空和火箭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50年8月,当得知钱学森要回国时,美海军部副部长立即给司法部打电话:“无论如何都不要让钱学森回国,他太有价值了!”

  整整5年在美的软禁生活并没有消磨掉钱学森、蒋英夫妇返回祖国的坚强意志。在这段灰暗的日子里,钱学森常常吹一支竹笛,蒋英弹一把吉他,两人共同演奏古典室内音乐,以排除寂寞与烦闷。虽然说竹笛和吉他的声音并不那么和谐,但这声音是钱学森夫妇情感的共鸣,它是一种力量,它代表了这对不屈的夫妇的一种意志,一种品格,他们从这音乐中领悟到的是一种发自心底的信心和动力。

  科学与艺术相辅相承

  1955年10月8日,在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下,美国政府终于准许钱学森夫妇回国。但当钱学森和蒋英带着他们6岁的儿子永刚、5岁的女儿永真在机场最后登机时,美国政府又无理扣留、没收了钱学森在美国工作期间积累下的研究笔记。

  在回国以后的四十多年里,每当蒋英登台演出,或指挥学生毕业演出时,她总喜欢请钱学森去听、去看、去评论。钱学森也喜欢把所认识的科技人员请来欣赏,大家同乐。有时钱学森工作忙,蒋英就录制下来,放给他听。如果有好的交响乐队演奏会,蒋英也总是拉钱学森一起去听,把这位科学家、“火箭迷”带到音乐艺术的海洋里。中国新闻网

  钱学森:家世深厚

  钱学森的祖父是钱■的第三十二代子孙,和清末大商人胡雪岩同代,也是在杭州经商,以贩卖丝绸为业,手腕、魄力不及胡氏,家境还算宽裕。父亲钱均夫,早年就读杭州求是书院,毕业后留学东洋,研修教育,归国后在上海成立“劝学堂”,以施展其“兴教救国”的抱负;1911年,也就是钱学森诞生的那一年,出任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长。母亲章兰娟,为杭州富商之女,清逸温婉,知书识字,记忆力和计算能力超群,具有数学天资。这样的女子,在清末是凤毛麟角。有人说,钱学森惊人的天赋,正是来自他母亲的遗传基因。北国网

  岳父:传奇人物蒋百里

  蒋百里将军(1882-1938),名方震,晚号澹宁,以字行,硖石人。1901年留学日本,4年后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名列全校之冠。翌年回国,即投身军界,一生以建立现代国防为职志。他是民国时期著名军事理论家,国民党高级军事顾问、陆军上将。蒋百里是把近代西方先进军事理论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蒋百里学贯中西,为现代著名军事家,于文学、史学也都有很高的造诣。由于成绩优异,蒋百里、蔡锷、张孝准并称为“中国士官三杰”。中国新闻网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