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马街” 当年的太庙?

  周正

  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有一个古城镇。处在郫县、彭州、新都交界处。位于蒲阳河和柏条河之间的冲积平台上。传说为三国时期诸葛亮“养马城”,故又称马街。村人谓“一脚踏三县”处。

  各朝各代,三教九流,社会闲杂,各色人等齐聚此地,戴瓜皮帽的,穿皮袍的,蓄辫子的,打牌的,嫖妓的,在挂着灯笼的阁楼里喧嚣着。就是解放后,国民党残余部队、特务、地方土豪劣绅也把他们“二五叛乱”的据点选在了马街。

  现在,走在一条石板铺砌的路道,抬头就看见古城镇的牌坊,两旁绿荫小道里隐隐着雕梁画栋青瓦勾檐的一排房舍。摆地摊的,卖烧烤的,杂耍的,玩古董的,穿着新潮或旧式服装的,把个古城装点得每天都在过节一样。

  单这些古董,有一毛的票子,有百元的大洋,有黑陶土罐,敞口圈足尊,光明正大地摆在市场的角落,当然,多为赝品。开茶肆开超市的老板蓄着一撇络腮胡子,长着龙眉大眼,西装革履,大腹便便,把一个客官叫到一旁,手指放在背后,比了两下,一小桩生意就做成了。

  沿着这个古道走下去,到得锦水河,一岸遮天蔽日法国梧桐,在秋风中瑟瑟作响,萧条的道路再不现昔日骆啸马吭的情景,背背子,挑担,鸡公车都成为了历史的尘埃,只这梧桐还能映衬当时的幽深静谧。

  岸边,静静躺着一壁城墙。城垣成长方形,长约637米,宽约487米,是宝墩时期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古城。除东南垣北端一处10米的缺口,其余城墙则如巨龙横卧,连绵不绝,宽处不过30米,高不过4米的城墙能挡住什么?在这样一马平川的成都平原,则如小小的蚯蚓爬过大地,却留下了深深地历史印痕。周围绿树和翠竹掩映的砖石房子,成片成片的庄稼,赶过场换了鞋下地的农民也该记得祖辈的祖辈传下来的故事。杜宇或者鳖灵或者他们的后人,就在这个城堡里生活过。筑了一次城,不行,子子孙孙又筑了下去,现在所见的城墙,在那个三五千年前洪水肆虐的时代,是否如一把锁,它究竟锁住了什么?它能堵住洪水对安居乐业的侵扰?

  1998年,成都市文物研究所的考古专家们,对这个城垣内的遗址进行了挖掘。一群专家头上流着汗水,遮挡了视线,累得筋疲力尽,想不过一块遗址罢了,不外乎一些简单的墓葬,一些残碎的陶片,一些粗糙的石器。这些当然吊不起这些久经沙场见惯不惊的学者的胃口。正要放手做一下休息。突然,一道由卵石铺成的房屋基址出现在他们的眼前。那么宽阔,那么森严,跟普通民居有太大的区别。令学者们精神为之一振。

  如果还原一下,这个大房子跟古城的朝向完全一致,呈西北-东南向,长度约50米,宽度约11米,总面积为550平方米。硕大无朋。每条墙基皆由卵石铺就,卵石中间有木柱,木柱碳化后的痕迹依稀可辨。每个柱洞之间的距离为0.7-1.2米,柱洞直径约0.25米。专家推测,这个房子应为木柱间编缀竹笆,然后抹上和了泥的湿土。房内地面还有大量的用于防潮的红烧土。这样的建筑,出现在现代,倒没有什么别致,如梁实秋先生住的雅舍就是这个样子。问题是,在那个遥远的古代,蜀地的先民们就已经非常熟练的掌握了建造但房子的方法。

  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个房子的中间还有五个卵石砌成的台子均匀地排列着。台子周围都有基槽,槽内埋设了密集的圆竹。为什么会出现“五”个台呢?因为房子周围不见什么生活用品,而且古城内其他小房子都是围绕着这个大房子布局,所有房间的门都朝向大房子,形成众星捧月的壮丽图景。专家推测这个房子是古蜀时期的一座大型礼仪性建筑,是古蜀人进行重要仪式的场所。

  综合各方面信息,专家得出结论,这个遗址正是古蜀时期最重要的建筑,太庙所在地。

  可以想见,蜀王定期在这里举行祭祀,发表关于征战或进行农事的演讲,该是多么慰为壮观的场景。

  只是人去屋空,此地空余一座遗址,类似街角摆摊设点自由买卖的古董或有那么一些出自这个大房子里,也未可知。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