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成都吃到重庆

  文/何大草(著名作家)

  成都到重庆的高速路三百多公里,除了两头各有几座并不奇峻的山坡,都是一马平川,没什么好看的景致,开车跑这条线,最容易打瞌睡。然而,重庆虽然直辖,但自古成渝一家,而重庆还住着一位极好的老同学,所以,闲下来总还是喜欢奔那座城池去。来回的次数多了,就发现这一路上提神爽口的事情还是有,这就是吃。

  出成都东去,翻龙泉山,如果是春天,满山都看得见桃花似火,农家乐高朋满座,花下全是搓麻将的闲人。如果是夏天,路边辟有水果市场,顺手就可提一筐早晨刚摘的桃子、李子扔到车上,想吃就吃。还有一长溜的鲶鱼庄,香味顺风飘十里,一嗅就冒口水。有一回有辆轿车开到这儿就慢下来,犹犹豫豫,想吃未吃,结果被飞驰而来的货车撞飞了……让人十分叹息。

  再过去是贾家,冬天出名的是吃狗肉。再过去,是资阳,资阳豆瓣和我的童年记忆连在一起,豆瓣、肉粒、香油沆瀣一气,拌饭吃,香死人。不过,现在吃的东西多了,不吃它已经多年,只是车到这儿,看见路牌上两个字“资阳”,就生出一张旧照片的感觉来,暖暖的,还有点发酸。过了资阳是资中,资中似乎没什么好吃的,但前几年出了个唱歌的刀郎,唱红了天下,车到这儿,就总会不由自主哼几句“2002年的第一场雪……”虽然班门弄斧,却也见出人的天真可爱。

  如果是上午九、十点钟晃晃悠悠出的门,到了内江就该吃午饭了。内江有家自助餐,十分豪迈,也可谓颇为粗放,一个人十元钱,大碗肉、大碗饭,随便吃。菜艺当然算不上精,但有十来样之多,一眼望去,还是丰盛得使人垂涎。我最喜欢回锅肉中的炒莲白,又大片又厚实,夹一筷子到嘴里,脆脆的,嚼得口角流油。还喜欢豆花,老嫩适度,白而微微月黄,舀上一大瓢,还淋一勺红油豆瓣的蘸水,口舌间能细细磨出淡淡的青豆香。

  内江过去不远,有一块路牌是“椑(注:音bēi)木”,我从未拐下去过,但这个地名却让我向往。回家查了书,晓得椑木又叫椑柿,果实像柿子而色青,汁可制漆,常用于制雨伞……于是看见“椑木”,我好像看见小灯笼一样挂满树的柿子,柿子当然好吃的。如果飘雨呢,会想起一张过了椑漆的油纸伞,红色的,不真实的,走在已经消失的时间中。

  大足县的邮亭是旅途劳顿的最好慰藉:邮亭鲫鱼是川菜中的一绝,而这儿距重庆市区已只剩八十公里。如果在内江忍了忍嘴,在这儿正好饥肠辘辘,就可以纵情发狠地吃。文字无法描述这鲫鱼的好来,它们一条条煮在红亮亮的高汤中,不是一般的味道,是有很多的味道,就像把很多颜料调在一个盘中,邮亭鲫鱼把川菜种种的风情,都浸入了鲫鱼细腻的肉质,一条条吃下去,让人欲罢不能。而“邮亭”也让人想到古代高挑的酒旗,离恨、孤旅,长亭更短亭,胸中涌起许多感慨来……可惜开车不能喝酒,就只好把鱼吃了又吃。我最多一次,吃了八条,每一条都有三两重。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