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共和国检察人物(一)

  ■在最危险的时刻,他毅然投入了革命的洪流。

  罗荣桓:留得丰功万古存

  □郑博超/文

  新中国成立前夕,正在养病的罗荣桓得到消息,中央准备让他出任即将成立的共和国第一任检察长,筹备最高人民检察署。

  “这个时间是1949年8月。”谈起这件事,罗荣桓的儿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原副政委罗东进中将很是感慨。

  1955年9月,已卸去检察长职务的罗荣桓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从一名怀抱实业救国理想的爱国学生,成长为新中国首任检察长、共和国元帅,罗荣桓走过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1902年11月26日,罗荣桓出生于湖南衡山县一个叫南湾的山村。

  1919年夏,罗荣桓到长沙读中学。进入中学的第一学期,罗荣桓便参加了抵制日货和驱张运动,第一次经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洗礼。

  “他在这一时期接受了一些进步思想的影响,已经在思考如何救国的问题。但是他还没有认识到要走武装斗争这条道路,还是抱着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理想四处求学。”罗东进介绍道。

  为了继续求学,罗荣桓先后到了青岛和广州。在广州,他看到了迅速发展的革命形势和工农大众在革命中表现出来的巨大威力,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他也看到国民党左派和右派之间正在发生分化。1926年11月,罗荣桓返回农民运动开展得风起云涌的湖南。

  由于罗荣桓是从革命的中心———广州回来的,因此,对于他的到来,当地农会表示出极大的欢迎。罗荣桓都没有回家抱一抱刚满月的女儿,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动员农民参加农会的工作中去了。

  就这样,高涨的革命形势推动着罗荣桓在革命道路上迈开了步伐。

  1927年4月中旬,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消息还没有传到偏僻的南湾,但当地的土豪劣绅已经蠢蠢欲动,罗荣桓处于危险之中。一天夜里,他在一名农会积极分子的护送下,秘密离开南湾,前往武汉。

  这时,武汉从外表看革命气氛依然浓厚,但实际上已经危机四伏。军事上,武汉国民政府处于新旧军阀的包围之中。经济上,由于帝国主义的破坏和资本家的敌对,商品奇缺,粮食紧张,物价飞涨,陷于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武汉国民政府也在积极策划反共,而中共党内的右倾投降主义分子却在资产阶级右派的进攻面前步步退让。就在这山雨欲来之际,革命队伍中许多不坚定分子纷纷脱离了革命,而罗荣桓却在这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

  转为中共党员。在最危险的时刻,他毅然投入了革命的洪流。

  1927年7月初,罗荣桓被党派往湖北通城开展农运工作。几日后,“七·一五”事变爆发,汪精卫公然叛变革命。罗荣桓赶到通城后,认识到你死我活的武装斗争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于是开始进行农民自卫军的组织工作。之后,带着这支自卫军加入了秋收起义。

  起义的受挫加上部队条件的艰苦,导致很多人开了小差。罗荣桓走在队伍的后面负责收容。他和大家一样饥饿疲惫,加上眼神不好,夜里走起山路来非常辛苦,腿脚经常受伤。这时,入党仅仅四个月的罗荣桓,革命信念虽然没有动摇,可是这样一支起义队伍,处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中,能不能坚持下去,要到哪里去,他和大家一样,都没有明确的答案。

  1927年9月,罗荣桓随秋收起义部队来到文家市,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9月22日,部队到达江西永新三湾村,人数已不足千人。在这里,进行了有名的“三湾改编”,部队由一个师改编为一个团,下设一营、三营和特务连。毛泽东宣布,为了加强党的领导,要把支部建在连上,连以上设党代表,营、团建立党委。他还提出,在部队内要实行民主制度,连队经济公开,官兵待遇平等,为了保障士兵的民主权利,建立各级士兵委员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工农革命军共编了7个连队,罗荣桓任特务连党代表,成为我军最早的7个连党代表之一,也是最早同毛泽东相识,唯一一位从连党代表做起的共和国元帅。

  对于选罗荣桓任党代表这件事,毛泽东后来这样解释:“为什么让荣桓当党代表呢?就是因为老实。”

  毛泽东说的老实,不只是对罗荣桓的性格特点,也是对他坚定的信念及对党、对革命的忠诚的准确概括。

  该书选取共和国九任检察长和李六如、王桂五两位为新中国检察事业特别是检察理论作出奠基性贡献的检察前辈为对象,以史学的严谨、文学的笔法再现了几代检察人为共和国检察事业和法治进步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的人生,记录了他们的忠诚。

  从今天起,本栏目对《共和国检察人物》一书进行连载,敬请关注。

  (中国检察出版社 王松苗/主编)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