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钱学森的去世与“战神”的升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2日02:10  汉网-武汉晚报

  白用夏 媒体人

  中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技术奠基人钱学森的去世,引发不少人的感慨和评论。

  历经5年坎坷终于“海归”投奔祖国,在极其艰难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氛围中白手起家,使原本在航天领域如一张白纸的中国,在短短几十年里成为拥有实用化战略弹道导弹技术的国家,成为位居世界前列的宇航大国、强国,钱学森和他的同仁对此付出了心血和才智,赢得了崇高的声望和国内外同仁的敬重,可以毫不含糊地说,他创造了一个奇迹。

  对于这个科学奇迹,给予任何崇高的评价都毫不过分。然而既然谈到钱学森、谈到中国航天,就不能忽视另外一个事实。

  作为火箭研究领域一度的尖兵,就钱学森个人而言,他最初所接触和获得的火箭技术,与美国是几乎同步的。但当1960年,仿制苏联、射程仅 600公里的“东风一号”近程弹道导弹升空时,美国已开始部署射程10140公里的大力神-1洲际弹道导弹;当1970年,中国用“长征1号”将首枚人造卫星送上太空高唱《东方红》之际,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已在一年前将两名宇航员送上了月球。就在钱学森去世前3天,最新的美国战神IX火箭成功试射,将成为今后太阳系、银河系探索和载人飞船发射的主力军。从纵向看,中国航天进步显著;但从横向比,曾在钱学森这个节点上差距不大的中美两国,距离是在拉大的。

  中国并不缺乏如钱学森这样的科学精英,他们的才能和努力,让中国平地建起了诸多高科技领域的高楼,但他们也有未能完全实现的夙愿:让中国在自己研究的领域里傲视全球,成为领先者。

  不论是航天、航空或核技术,美国都实行过“拿来主义”,引进外国专家,吸收盟友技术。但与此同时,他们自身在这些领域也有雄厚实力和丰富积累,如火箭技术,美国陆军航空局就潜心钻研几十年,国内一些知名院校也建立了多座专业研究机构,正是在这样深厚的科学和专业基础上,美国的“拿来主义”才会让其青出于蓝,成为世界高科技领域的执牛耳者。反观中国,尽管高科技、尤其国防科技领域,是建国后高度重视的部门,但不论基础科学或专业研究,不论软硬件实力或学术氛围,都离国际先进水平有不小差距,这种总体性的差距,绝非钱学森等少数科学精英一己之力,可以缩短的。

  今天中国的经济实力已非钱学森归国时所能比拟,今天中国投向科学研究领域的人力、物力、财力也相当可观。如果说,当年中国面对一穷二白的国情和迫切的现实需求,不得不寄希望于钱学森等少数精英身上,那么今天的中国就更应将最多气力花在固本培元上,花在科普、基础学科,以及整个科学体系、科学氛围的营造上。惟如此,才能让新一代的钱学森们,得到充分发挥潜能的平台。(原载于红网)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