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56个民族安居成都 谱写民族团结新篇

  开篇语:2005年以来,我市的民族工作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依法加强民族事务管理,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着力维护和谐稳定,实现了全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发展。近日,在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成都市政府获得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表彰,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获得表彰的副省级城市之一。即日起,本报将陆续推出两篇深度报道,展示近年来我市各民族共建共享和谐成都所取得的成就。

  本报记者 李奕 摄影 刘晋川

  成都,这个多民族散居的城市,是进出西藏的东大门,紧邻全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与整个西部民族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紧密的联系,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年均达400万人次。近年来,生活、工作在成都的56个民族,在发展民族经济,繁荣民族文化,维护少数民族权益等方面,谱写出民族团结、携手并进的新篇章。

  安居:6万少数民族人口定居成都

  在成都的大街小巷,可以随意截取到各民族融洽生活的片断。走进回民小学,带有浓郁的回族建筑风格的大门上,由著名作家马识途题写的“成都市回民小学”七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光,来自9个不同民族的500多名小学生,在这座有着106年历史的学校里享受着他们快乐的童年时光。

  “在成都,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能找到,换句话说,就是56个民族齐全。”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族宗教局党组书记、局长赵璐笑着介绍说,“目前,有6万多少数民族人口定居在成都,各民族同胞和睦地生活在一起。”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市有少数民族成分55个,有户籍少数民族人口60538人。回族、藏族、满族、羌族、蒙古族、土家族、彝族、苗族、壮族、朝鲜族等十个民族人口上千,其中,回族、藏族人口最多,均上万人,回族、蒙古族和满族分别于元朝和清朝进入成都,是成都世居的民族,我市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五城区及双流、郫县、青白江、都江堰等地。

  乐业:成都绽放三朵民族经济“金花”

  目前,全市共有40余家规模民族商品生产企业,年产值13.5亿元;郫县安德的民族工业园区、民族贸易市场,青白江弥牟镇的清真食品用品生产基地,邛崃市冉义镇的民族用品生产基地……

  作为紧邻西部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成都因地制宜,打造出郫县安德镇、青白江弥牟镇、邛崃冉义镇三朵各具特色的民族经济“金花”。我市蓬勃发展的民族经济,让居住在成都的少数民族同胞的“荷包”鼓了起来,他们的脸上绽放出会心的微笑。

  镜头1

  四川嘎玛博秀雪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唐卡画室坐落在安德镇民族工业园区的一幢大楼里。“2002年,冲着安德方便的原料资源,我们就来安德开厂了。”公司负责人、豪爽的康巴汉子根秋扎西自豪地说,“我从事了20多年的藏族文化艺术研究,在这里,我们找到了已经失传的传统唐卡制作方法,公司的业务也拓展到藏族工艺石雕、木雕、帐篷等文化用品的制作,这些民族艺术品深受藏族同胞的喜爱,公司年产值达1000万元。”记者了解到,安德镇已经挂牌成立了“成都市安德民族工业园区”“成都市安德民族贸易市场”,目前拥有经营户500多家,经营大户150多家,去年市场交易额近5亿元。

  镜头2

  走进青白江区清真食品用品生产加工基地,记者就被清真调料独特的香味吸引。作为回族群众创业代表,荣泰清真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贾克禄告诉记者:“青白江生姜、大蒜、辣椒原料丰富,适宜于从事调料、泡菜等农产品深加工,2000年就成立了荣泰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开发清真调料、泡菜。”而就在这里,诞生了全国第一包大盘鸡调料,贾克禄笑着说:“这源于一次在西北的考察,我发现大盘鸡是家家户户最喜爱的菜品。”聪明的贾克禄看到其中的商机,在不久后就调制出大盘鸡调料,畅销西北地区。目前,贾克禄的企业资产上千万元,年产量8000余吨,年销售额4000余万元,利税300余万元,带动农户增收800多万元。

  镜头3

  冉义镇以一家一户的形式生产民族用品起源于清朝,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为了发展这个百年手工业基地,当地政府建立了“邛崃民族用品生产基地”,成立了“民族用品行业协会”,把分散生产、经营的个体户组织起来,将冉义镇民族用品生产打造成川西地区最大的民族用品生产基地。据统计,目前,全镇共有生产哈达、氆氇等产品厂家36个,预计2009年民族用品产值将达到2.9亿元。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