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古朴汀泗桥,几多秀色锁闺中

  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 古朴的汀泗桥是我省现存年代最久远的石拱桥 记者李辉摄

  老宅里的明代石刻

  小小竹排河中游

  肃穆的北伐烈士陵园

  本报记者查昭 通讯员谭辉龙

  汀泗桥,它曾是中学历史课本里让人壮怀激烈的战场;而今,它又因为本报“汀泗桥,能否成为湖北周庄”的连续报道,再成湖北焦点。

  在持续6日的报道中,本报读者为汀泗桥旅游开发建言献策,咸安区领导做客本报热线与读者交流,汀泗桥不断升温——可是这个被寄予如此关注的小镇,究竟是何等模样?

  昨日清晨,40余位积极为汀泗桥建言的本报读者,踏上了探访汀泗桥的旅程。头一晚的秋风冷雨,变成晴空万里,似乎老天爷也希望读者们看到更美更真实的汀泗桥。

  寻先烈:

  北伐雄风 金戈铁马

  汀泗桥因何成名?当然是叶挺独立团大败吴佩孚北洋军的汀泗桥战役。因此,车到汀泗桥镇,读者们参观的第一站就是北伐烈士陵园。

  肃穆的陵园,就修在京广铁路旁的小山坡上,不时呼啸而过的火车声,会盖过讲解的声音,却将读者的思绪直接带往那个金戈铁马、烈烈雄风的年代。

  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国民政府发起北伐革命,从广东一路北上打到湖北,军阀吴佩孚纠集主力扼守军事要隘汀泗桥,借其三面环水、一面高山耸立的天险,阻止北伐军前进。

  汀泗桥镇副书记周大勇,这个土生土长的汉子站在战场遗址,向读者演示当年的场面。“26日,第四军向汀泗桥发起总攻,遭到顽强抵抗,北伐军阵亡将士129人,鲜血染红了河水。27日,共产党人叶挺率领的独立团被调来增援。他们发现正面进攻无法奏效,请当地农民带路从后山包抄,两面夹击,击溃了吴佩孚主力,占领汀泗桥。叶挺独立团由此获得了‘铁军’的称号……”

  站在第四军北伐阵亡将士纪念碑前,看那曾经洒满鲜血的战场,如今已是满山翠绿的竹海与桔园。读者吴克喜老人提议:“我们为北伐先烈们默哀一分钟吧。”大家立刻自动排成三排,静立默哀,再深深鞠躬——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牺牲的英雄,历史应该记住,我们应该记住。

  访古迹:

  小桥流水 古镇人家

  从北伐遗址回到汀泗桥镇,宛如从燕赵悲歌回到江南水乡,原来汀泗桥亦有她柔美的一面。

  穿镇而过的河道,傍河而筑的民居,一池碧水清可见底,撑着竹筏缓缓驶来的村民,悠闲散淡如画中人。古朴的汀泗桥,就是湖北现存年代最久的石拱桥。村民看到我们这些游客,热情地主动介绍:“北宋时,这里有位叫丁四的老人,用毕生编草鞋的积蓄为乡亲盖了这座石拱桥。这座桥,取他名叫‘汀泗桥’,这个镇也因此得名。”因此,这里是“桥因人得名,地因桥得名”。

  除了有历史的桥,还得看有历史的房子。汀泗桥镇文化站长余大厚,领着我们走进一座外表破旧黯淡的老宅,抬头一看,那雕刻精细的老梁,却在诉说着昔日的荣华。

  这座已有300年历史的老宅原名“寿春堂”,是明神宗太傅章太轩所建。清朝名将曾国藩与太平军李秀成部作战时,曾在此居住,并娶了一位汀泗桥姑娘做妾。

  而今,太傅名将已是风流云散,残旧的梁棹窗棂、石墩石座,成了读者们争相拍摄的对象。“这样的古宅应该得到好好修护与保存,绝对能够吸引游客。”来自苏州木渎古镇的陆明,抚摸着明代的石刻,由衷地说。

  看完古宅,读者们走进古街。民国时期,汀泗桥是长江水路的黄金码头,每逢旺季,船楫如梭,商贸繁荣,时称“小汉口”。老人说,当时镇上有名号的店铺就有百余家,戏院、照相馆、邮政所、医院、衣庄等一应俱全。

  现在,我们只能看到铁铺、裁缝店、小卖铺等门点,曾经喧腾的商业街已随着黄金水道的改变而消失。但汀泗桥人的生活,过得平实而悠然,就像脚下这条石板街道。

  献良策:

  北伐特色 周庄模式

  看完了汀泗桥的悲壮与秀美,读者们对这座历史文化名镇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再提建议更加热情。

  全国大大小小的古镇成百上千,汀泗桥的特色在哪里?从事过云南旅游项目策划的杨战军直言:“那就是北伐历史文化!我们要赶紧注册‘汀泗桥’商标,因为但凡学过中学历史的人都知道汀泗桥这场战役,它的知名度不是不高,而是很高!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我们应该把北伐战争与首义革命结合起来,向全世界华人来推广汀泗桥。”

  大多数读者都赞成此观点,认为新建成的北伐战争纪念馆非常值得一看,值得大力推广。希望通过宣传,让中国人想到“北伐”,就想到“汀泗桥”。张事敏读者听闻著名导演叶大鹰想来汀泗桥拍摄影视剧《铁军》,大赞是个好点子,“如果这部戏拍好了,汀泗桥就火了。”

  对于将汀泗桥打造成湖北的周庄这个目标,从事城市规划工作的戴运生激动地表态:“我认为肯定搞得成!只是我们学的是周庄的运营模式,而不是全盘照抄,我们要有自己的个性。”鉴于汀泗桥老街的辉煌,戴运生建议要引进古作坊一条街,让游客来了有的看,有的玩,有的买,才能留住人。

  乔国敏读者慕桂花之乡美名而来,却买不到“桂花糖”。赵界凡老人深有同感:“武汉早就买不到了,我以为咸宁有,也没看到。你们要多开发这些旅游特产,让游客来了不会两手空空回去。”

  父母官眼里的汀泗桥“六有”

  咸安区委书记袁善谋认真听完读者意见后,赞叹地说:“非常感谢这么多汀泗桥的朋友为我们出谋划策。我们要多听老百姓的意见,少搞官僚主义,把开发汀泗桥做成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

  作为父母官,袁善谋说他眼里的汀泗桥是“六有”:一是有江南水乡的古镇韵味,随着地球气候的变化,很多这样的水乡正在慢慢消失,汀泗桥显得极为宝贵;二是有深厚的地方文化沉淀,不说别的,发音独特的咸宁话,连日本语言学家都在研究;三是有红色文化背景,叶挺在汀泗桥一战成名;四是交通便捷,武汉离咸宁只有60公里,武广高铁开通后,从青山到咸宁只要28分钟,城际铁路开通后,从武昌到咸宁只要18分钟;五是有良好的生态,这里的空气优良指数高,年降雨量达1600毫米;六是有丰富的绿色资源,桂花、楠竹等产品正在大力开发中。

  袁善谋坦言,虽然汀泗桥拥有一个旅游名镇该拥有的所有元素,但目前最大的不足是建设不够、人气不足。本报关于“汀泗桥打造湖北周庄”的系列报道,让汀泗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咸宁市委书记黄楚平得知后,指示市区相关部门做好规划,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推进汀泗桥镇旅游跨越发展。

  袁善谋表示,要将读者的好点子,进一步细化整理,然后请专家来进行科学论证与规划。汀泗桥这块璞玉,离她光照世人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