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考报名社区化 难遏应试顽疾

  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 本报记者罗欣 实习生陈丹丹

  本期话题:近日,成都市教育局公布“新高考”的规划之一——拟实行高考报名社区化:学生学习完高中课程后,可留在原来的学校复习,但要自行回到户籍所在地或街道社区报名参加高考。

  该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实行“高考报名社区化”后,高中学校不再有高考升学率的考核,由此让学校摆脱压力而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项探索高考报名制度改革的新举措,可行性有多大?有何意义和价值?昨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别敦荣教授、武昌水果湖高中校长严家华以及湖北招生考试杂志社副总编辑、从事高考研究近20年的专家杜汉生。

  记者:“高考报名社区化”有没有可行性?

  严家华:可行性比较强,因为目前高考报名和录取都是在网上进行,学生可以脱离学校作为一个自由考生报名高考。我个人比较欢迎这种方式。

  别敦荣:应该好操作,主要是改造技术、加强投入、培训人员等。但学生在社区报名,没有在学校集体报名方便,比如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按照我省目前的规定,只要户籍在省内,就可以在学籍所在地报名,不用赶回老家。

  杜汉生:“高考报名社区化”一旦实行,可能遇到一些阻力,如怎样保证报名过程中不舞弊、如何评价高中教学等。

  记者:有家长担心,如果高考不在学校报名,考试成绩不与学校直接挂钩,老师就没了压力,学校的教学质量如何保证?

  严家华: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的追求应该是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实现他们的大学梦想,这点是不会变的。

  记者:您认为这种报名方式的改革,能达到预期的“推进素质教育,减少高考指挥棒对学校的作用”的目标么?

  严家华:有一定的作用。现在升学率几乎成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指标,实行“高考报名社区化”后,能够一定程度上淡化这种片面化的倾向,有利于给学校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这样,学校、老师就能真正安心地按素质教育的理念办学,让学生全面发展。

  别敦荣:改革报名方式是“治标不治本”。实际上,升学率不仅是教育部门的要求,也是家长、整个社会的要求。无论是在哪里报名,学生的高考成绩终究会被家长、学生口口相传,哪所学校升学率高是瞒不住的,学校一样有压力。退一步来讲,如果完全不看升学率了,对好的学校不公平,毕竟学生成绩好坏,是学校教育效果的体现之一。

  杜汉生:报名社区化,高考成绩就不和学校挂钩了?这是部分改革者的“一厢情愿”。从目前的现状看,无论是区域领导、还是教育部门,都会对学校有质量考核,升学率是最直观的评价方式。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省就有教育督导制,提出了一些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对学校进行考核,但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阻力,这种考核对学校起不了作用,不少中小学仍将目光紧盯在考试成绩、升学排名上,有的甚至关起门来,将应试教育越演越烈……为什么?应试教育的高考体制,家长最希望的就是孩子考上好高中、好大学。

  记者:要在中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课改落实到位,最根本点在哪里?

  别敦荣:只有改革高考制度,让其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才能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杜汉生:“高考”本身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考什么、怎样考才是关键,这个指挥棒一定要变。其次,社会要转变观念,不再把升学当作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指标;教育部门要建立全面评价办学水平的标准和评价机制。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