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深度思维催开绚丽之花

  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 《19年前的良心债》是一组关于“良心”、“道德”回归的主旋律报道。主人公“校正”给本报记者写来求助信,说他作邮递员的母亲在19年前由于找不到汇款人,挪用了1500元钱。十多年来,母亲良心备受煎熬,在临终前,嘱他归还这笔“良心债”。

  本报记者克服重重困难,与河南媒体联手,终于找到了当事人,帮“校正”完成了他母亲的遗愿。

  本报编委会在推出这组报道时,进行了精心的前期策划。随着事件的发展,不满足于就事论事,而是通过互动、评论等,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充分挖掘出题材蕴含的深刻内涵。

  报道开启了普通人心中难以释怀的良知情愫,为社会提供了一部洗礼心灵的活教材。许多读者打来电话说,“就像一部感人的电视连续剧,吸引我每天急切阅读。”社会专家评价,“自省的美德通过媒介传播到民众,将会汇集成一股强大的民族进取力量。”不少读者还效仿“校正”偿还“良心债”,形成了道德建设的“滚雪球”效应。

  (记者关前裕)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