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鸢飞鱼跃看三河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2日05:59  大众网-大众日报

  □本报记者 刘同贵本报通讯员 秦继鹏

  “鸢飞鱼跃”——4 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一直镌刻在潍坊白浪河畔的奎文门城楼上。

  然而,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随着“三河”相继断流成为污水横流的垃圾场,在3条断了去路、找不到大海的河上,再也看不到鸢飞鱼跃的景象。潍坊人只有把放飞的风筝扎成鹰和鱼的模样,寄托他们的生态理想。

  了解到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最近两个不经意的发现,是怎样让一些潍坊人惊喜莫名了:一是,有人在群鸟欢飞的白浪绿洲湿地看到了低空盘旋的鹰;再是,久违的白芍子鱼又成群结队地游弋在虞河的清流碧波中。

  生态学告诉我们:鹰居于生物链最上端,哪里有鹰说明哪里的野兔、鱼、鸟种类繁多,鹰在此能获得足够的食物。土生土长的白芍子鱼对水质最敏感,稍有污染就会绝迹。白芍子鱼的存在说明河流水质已经改善得足够好。

  重现鸢飞鱼跃的景象,是潍坊倾6 年之力锲而不舍地对“三河”实施生态修复的结果。在潍坊的决策者看来,治河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营造出一片可供观赏的人工景观,更重要的是:恢复河流原有的自然生态和生物群落,重新成为“生命的乐园”。

  潍坊是在充分吸取了一些城市的沉痛教训后,才获得这种觉悟的。

  有的城市为追求所谓“美化”和视觉冲击力,将河边原有的乡土树木砍伐一空,代之以大草坪和人工景观,修筑笔直的水泥驳岸,使本该生机盎然的河流失去了生命力:树没了,鸟没了,芦苇没了,野鸭没了,活蹦乱跳的兔子没了……只剩下一汪止水,一览无余,空空荡荡。

  这种反生态的治河模式,被专家痛心疾首地称之为“渠化”、“河殇”。

  在“三河”工程的重头戏——白浪绿洲湿地,原有的芦苇、灌木、花卉、山楂园、桃园、成片的柳树和毛白杨统统保留下来,与新栽的各类乡土树种融为一体,形成大气磅礴的“三河森林”。在湿地核心区以保护为主,修复为辅,尽量保持湿地的“天然野趣”,实行“去人工化”。即使必不可少的人造景观也力求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其中最抢眼的是,一座座龟纹石叠成的形态各异的山峰,和松树、竹子、酸枣树、苍耳等土生土长的植物搭配在一起,耸立在河边,构成一幅真山真水的山水长廊。那石头根本看不出是从外面移过来的,就像从河边的土里长出来的一样。先由画家画出栩栩如生的画卷再按图索骥施工,这种独一无二的园林新工艺,被著名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朱良志称之为“真假山”。

  水草丰茂的湿地成为野生动物的天堂,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景象:且不说野鸭、野鸡、喜鹊、啄木鸟,单是今年在此栖息的白鹭就有 500 多只。狐狸、野猫、黄鼠狼、水獭这些精灵的身影也时隐时现。

  潍坊果断舍弃滨河大道,“三河”六岸修建了一条条无机动车绿色通道和步行木栈道,既便于市民与景观“亲密接触”,又把车水马龙的过境交通远远地甩在“三河”景观的外围。尽量保持原有的土质或天然石质驳岸和岸线的曲曲弯弯,顺其自然。

  你听说过鸟道和鱼道吗?潍坊市规划局刚刚请来生态专家,研讨的主题是:“三河”怎样建立鸟道和鱼道。所谓鸟道就是候鸟迁飞的线路,绿地的分布和集中度要满足候鸟迁飞中隔一段就可以歇歇脚。没有鱼道,有些鱼种如鲤鱼、 鲢鱼等母鱼不经过水流的刺激,不会产卵,即使产卵也会沉入河泥不能孵化出鱼苗。

  矗立了几十年的烟囱,是建筑生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城市曾经的光荣和梦想,铭刻着一座城市关于过去生活的温馨或苦涩的记忆,是历史和现实之间的一个连接点。把不冒烟的烟囱留下来,不但留住一段鲜活的“城市记忆”, 成为潍坊工业化进程的永久性纪念,而且节省了人工拆除的用工和运输成本,减少了一大堆建筑垃圾。

  潍坊“三河”的韵味不是坐着小车走马观花转一圈就能真正领略到的。只有像河边居住的市民一样,到河边的幽径走一走,在树下的排椅上坐一坐,才能体会到潍坊治河者的良苦用心。著名城市规划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陈秉钊看了“三河”以后,意味深长地说:“潍坊的滨河景观已经融入了市民的日常生活。而不是过多地考虑临时逗留者,压根不去考虑老百姓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潍坊的治河模式,无疑是对反生态的传统治河模式的突破和超越。

  城市现代化,关键在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是百年大计,一旦修成,再去扒开代价就大了。一开始就在地下舍得花钱,算大账才是最省钱的。

  “三河”整治的第一道工序就是:在紧靠左岸和右岸的河道底下各修一道专门用于排泄污水的箱涵。这种 3.5 米乘 3.5米钢筋混凝土的地下箱涵,空间大的足以开进一辆小汽车了。地上三条河,地下六条河!六条暗河默默承接着城市污水,送往污水处理厂,形成了“污水地下走,清水河中流”的格局。

  潍坊中心城区产生的污水流量,满打满算已建成地下箱涵容量的10%就足够了,何必如此破费?富余的 90%箱涵容量干什么呢?原来那是为百年一遇的洪水准备的。一旦洪水来袭,神奇的地下河,将确保潍坊安然无恙。

  潍坊的决策者没有停留在就生态论生态的层面,他们想得更深远。这就是:借“三河”再现鸢飞鱼跃创新发展模式,以生态引领城市发展。

  西方把“以生态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简称为“EOD 模式”,如加拿大的温哥华,就是成功的范例。国内著名城市运营专家、清华大学客座教授李忠考察潍坊后,十分肯定地说:潍坊这种对城市发展模式的探索和选择,在国内尚属首例。

  潍坊对城市发展模式的探索,暗合了国际上最先进的一种财富观——“从货币财富到大地财富”。这种观点认为:货币财富不具有自然增值功能,大地财富才具有自然增值功能,把货币财富变为大地财富是增值最快的。因为河流和森林是有生命的,树每年都在自然生长,生态每年都在自然改善。把钱存进“绿色银行”,是金融危机背景下最为高明的选择!

  潍坊市规划局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绿廊计划”。这个计划的要点是:把“三河”形成的大片都市森林,看做三条巨大的“绿色走廊”;由三条大的“绿廊”向规划中的住宅用地和商业用地延伸出带状的“支廊”。这些“支廊”宛如大片绿地向城市伸出的“绿色触角”,把未来的住宅楼或其它建筑分割成若干片,形成城中有绿,绿中有城,城绿交融,浑然一体的“城市大花园”。

  北海路最南端,白浪河和虞河之间,有一大片废弃的矿坑,但在城市规划者眼里,那早已不再是坑坑洼洼的不毛之地,而是一片以洁净食品加工为特色的高科技生态工业园。什么是生态工业园?一个由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组成的产业群落和“食物链”,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环境污染的最小化。

  城市综合体的出现,是潍坊“生态带动城市发展”模式的最好诠释:

  城市综合体作为国际化、品牌化的订单式商业地产,一组商业建筑群,集商业零售、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娱乐为一体。眼下,国内拥有大型城市综合体的城市只有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寥寥几个城市。省内在建的城市综合体,也只有济南、青岛和潍坊三家。

  潍坊这家不但规模最大( 23 万平方米),而且国际化、品牌化程度最高。它的酒店是喜来登,超市是家乐福,物业管理是世邦魏理仕……都是顶尖级品牌,只有容纳800观众的动感影院是国内品牌,还是声名远播的浙江横店影视集团。

  城市综合体所在地潍城区,是潍坊最老的城区。当年郑板桥坐堂的老潍县县衙就在这里。上世纪 90年代市中心东迁后,东部日新月异,西部随着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转移日渐冷落。潍城,成了里边的人想出来,外边的人不想进去的“围城”。

  潍城区把白浪河整治看作是突破“围城”、实现老区复兴的契机。西岸综合开发如火如荼,人气商气直线上升。这就难怪区里已经向上申请改区名了。把听起来像“围城”的潍城,改成“潍州原是小苏州”的“潍州区”!因为区里马上启动白浪河以西的大于河和小于河整治工程,按潍坊水网规划还要横着挖3条人工河,“三纵三横”让潍城区变成城市中的绿洲,因此也有人建议:改成带三点水的“潍洲区”不是更好吗?

  生态格局的改变势必带来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各大银行特别是股份制银行,对潍坊青眼有加,光是今年以来就在潍坊设立了4 家分支机构。今年1- 9 月份,人民币贷款总量也跃升15个地市之首。浦东发展银行济南分行行长耿光新对记者说:他们把全行1/3的贷款放在了潍坊。

  有关专家建议,潍坊市域自北向南,从流域的上游到下游,依次形成5 个走向的产业带:以境内多条河流发源地的沂山为中心,建立青州南部、临朐南部和安丘南部的潍坊“三南”生态涵养区,大面积退耕还林。生态涵养区也是生态产业集聚区和生态旅游区。生态涵养区以北,形成以本来农业为基础的农产品种养加工区。再往北,以白浪河绿洲湿地和安丘大汶河湿地、峡山水库及其上游湿地和坊茨小镇(拥有 103 幢德国建筑)为4 个节点,以宛若长虹的轻轨旅游专线连接成都市休闲旅游区,作为逍遥游在潍坊最重要的载体。接下来是被省政府定位为“两中心、两基地、一枢纽”的潍坊中心城区(即国际风筝文化交流中心和半岛商贸中心、职业教育基地和现代制造业基地、连接半岛和内陆的交流枢纽)。再向北为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的生态过渡带;北部沿海为滨海工业区,承接德日韩产业转移,重点发展临港重化工业。

  以生态“三河”做平台,潍坊还将演绎出怎样的精彩?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