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保障房建设何以进展缓慢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2日06:00  大众网-大众日报

  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数据,在中央预算安排的重大公共投资项目中,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缓慢,截至8月底仅完成投资 394.9亿元,完成率为23.6%,不足1/4。一些地方由于配套资金不到位和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准备不足,可能难以完成今年的建设计划。(10月29日《新京报》)

  去年12月,国务院曾下发131号文件,提出争取用 3年时间基本解决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及棚户区改造问题,这涉及到了全国约1000万户家庭。保障房建设进展缓慢,意味着4万亿投资对改善低收入群体住房条件惠及力度十分有限。

  人大常委会的报告指出,导致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地方配套资金落实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发改委、人民银行、监察部、审计署、银监会等七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这意味着,近3000亿元的住房公积金投入保障房建设成为可能。

  不过,就算解决了一揽子资金缺口问题,保障房建设过于滞后局面,也未必就一定能够得到根本性扭转。就眼下来看,如果地方不抛弃狭隘的利益观念,要想保障房建设陡然发力,从蜗牛速度变为快跑,仍有不小难度。

  按政策规定,保障房土地由政府划拨,但这自然会影响“卖地财政”的收入,此举无异于从地方政府身上割肉;其次,保障房的“微利”与商品房的暴利形成鲜明对比,这对“唯GDP”是论的地方政府而言,利弊不言自明;再者,地方GDP 增长压力对房地产市场的过度依赖,也会逼着地方有意无意地对楼市回暖,乃至上涨保持暖昧之态。

  地方建设保障房乏力的真正主因在于职能错位,片面追求打造“经营式政府”,所以把眼前经济利益得失看得过重,导致低收入群体的民生权益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相较于保障房建设的缓慢,许多地方搞别的重大项目浑身是劲。许多项目的配套资金压力一点都不比保障房小,仅仅因为这些项目对经济拉动明显,所以更容易吸引地方的目光。

  搞好保障房建设,实际上是“穷人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关乎弱势群体的生存问题。为此,不妨将保障房建设列为刚性政绩要求,这或许有利于加快地方保障房建设。

  □几又 漫画/ 唐春成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