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开疆:海岛拓荒肇始海南西部[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2日06:27  南海网

  开疆:海岛拓荒肇始西部

  本报记者蔡葩

开疆:海岛拓荒肇始海南西部[图]

  西部开发从历史走来。浪拍礁石,海水激荡,预示着新的开发将重新启航。

  本报记者苏晓杰摄

  海南岛西部,广袤千里,良港连绵,物产丰饶,人文兴盛,众多古迹犹存,是海南岛最早的开疆拓荒之地。它们曾在海南岛的历史上刻写一段段令人感慨嘘唏的英雄往事,也记录了这片命途多舛的土地被抛弃又被召回的悲剧过程。

  海南西部是一首沉郁而悲壮的歌,是一部坚忍不屈、奋斗不已的宏大史诗。这片从未宁静过的土地,如今更得时代之风气,社会面貌日新月异,经济发展已非昨日可比。如今的西部,正蓄积着一种沉淀日久的力量,喷张而出。

  伏波将军设郡西部统领疆土

  遥想西汉武帝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伏波将军路博德等率师平定南越之乱。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海南岛设置珠崖郡、儋耳郡。这是中央政权对海南直接统治的开始,标志着海南岛已正式列入中国版图。然而,汉元帝初元3年,元帝接受贾捐之建议,公元前46年春又罢珠崖郡,下诏放弃珠崖郡,设置朱卢县,隶属交州合浦郡,回到皇权怀抱刚刚60多年,海南岛成为政治上被抛弃的孤岛状态。这是历史上值得玩味的一页。于是,一段很长的时间,海南岛和中原政权的关系时断时续,建制多变,地名更迭频繁,这在世界历史上也足称罕见。

  东汉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海南岛的命运因伏波将军马援而再次改变。他平定交趾(今越南北部),抚定珠崖,复置珠崖县,属合浦郡,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又复置儋耳县,珠崖、儋耳2县均隶属于合浦郡,督于交州,加强了东汉王朝与海南先民的联系。海南重新得到皇权的照应,开始了新的一页。

  “二郡在大海中,崖岸之边产珍珠,故曰珠崖”。《汉书》里记载古代海南是盛产珍珠的地方。而被中原视为珍品的热带作物资源和各种海产品也盛产珠崖。《琼台志》卷三记载:“越处近海,多犀象玳瑁珠玑银铜果布之凑,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汉武帝是为获取海南珍珠而在这里置郡建县的。《琼台外纪》一书便有“武帝置郡之初,已有善人三万之数”的记载。这些商人出入沿海,有的甚至深入黎峒,属于岛西南的古县苟中(今澄迈县境)、九龙(今东方市境)、至来(今昌江县境)、儋耳(今儋州境)、临振(今三亚市境至乐东沿海一带)更因海岸线漫长,珠宝丰盛,天然良港众多,水路交通便捷,因此,内地商贾,冒险前来取海岛之珠宝海产者,络绎不绝,并由此源源不断运出岛外,也发生了一些海难事件。

  丰饶物产海外贸易频繁

  岛西北部的古县澄迈通潮驿,在北宋以前一直是内陆通往海南岛的主要港口,清代崖州举人吉大文记载:“宋时苏公(东坡)渡海,由徐闻县直指澄迈县通潮驿,非如今日由海安直指海口也。唐时渡海水路想亦由此登岸。”

  这是澄迈老城老码头,老船悠悠仿佛在诉说前尘,昔日舟楫繁忙、人来人往的景象已不复存在。不远处的通潮阁正是当年苏东坡流放海南时登陆和离开的地方。“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1100年苏东坡不舍离别谪居了三年的儋耳,离琼时留下的《澄迈驿通潮阁》诗篇,仍在这片亘古的土地上回响。

  驰名天下的海南珍珠,曾引无数商人渡海而来。他们的来往通道首站就是这苟中县通潮驿。沿着东坡贬谪的路线一路走来,便是临高到儋耳的西海岸线图,此后流放海南的抗金英雄赵鼎和胡铨等王朝贬臣,也是经由这个著名的驿站,向西奔波,历经临高、儋州、昌化(今昌江)、感恩(东方)、乐罗(乐东重镇),最后进入崖州大疍港,到达岛之南部水南村。于是,海南西行的路线也成了历代帝王贬谪政治对手的生死线。在这条命运交加前途莫测的西线上,饱读诗书的一代名臣学士也留下他们的道德文章和精神风骨,为西部海南撒下了最先文明的种子,他们为此留下的诗文以及后人纪念他们的庙宇让西部充满着历史的诡异和厚重。海南岛西,于是成为中原文化和商业贸易最早开蒙开发的地方。

  一直到隋,冼夫人的统领未到达海南以前,海南岛的东部还是相对沉寂。未被开发的东部海岸,细浪白沙,宝藏无数,有着旷古的美丽和宁静。而已经以珠宝、沉香闻名天下的北部和西部沿线,渡海商贾不断慕名从琼州北部进入,探宝寻香,满载而归。据《正德琼台志》记载“越处近海,多犀象、砒箱、珠宝、银铜、果布之类,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则秦有至者矣。”到了北宋,波斯、阿拉伯等国家经广州、扬州、泉州的商船,也经常停舶琼岛北部和西南部避风加水,交换货物。岛上独特的热带珍贵物产,如沉香、牛角、鹿皮、槟榔、珍珠、花梨木之类,不仅让中原商人垂涎,波斯商人也日渐见多。苏轼在《和劝农诗》的序中写道“海南多荒田,俗以贸香为业。”可见当时沉香贸易之活跃,足令苏子作文以志。

  冼夫人平叛乱掀开新一页

  后梁、陈至隋时期,海南岛历史和汉越民族关系史上出现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杰出人物——冼夫人,她是海南西部开疆拓土历史上不可绕过的人物。冼夫人是南北朝时期高凉郡(今广东阳江市)人,梁朝高凉太守冯宝之妻。她“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峒,部落十万余家”,对徙居琼州海峡两岸的俚人有很大感召力。公元534—545年间,海南与雷州半岛就有“千余侗俚人归附”,上十万人口的云集,加上冼氏家族受赐隋皇朝,率兵南下海南平定割据势力叛乱,带来相当数量的俚人兵马渡海作战,冯家军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为一支移民大军,充实海南西南部较早的开发。

  冯冼家族还把家丁奴婢带入海岛,大批俚人入居于此,带来海南人口结构的变化和数量上的激增。他们聚居的地域除岛西北外,开始移向岛南部和东南部。由于冼夫人对隋朝统一岭南所做出的贡献,隋文帝赐临振县1500户为其汤沐邑,并赠其子冯仆(是时已亡)为崖州总管。于是,冯冼家族的领地形成了一个除岛东北外的环状地带。这历史上的巨变让海南西部得到更好开发的同时,东南部也开始得到较快发展,至今,儋州、临高、澄迈、海口、定安、琼山、崖城等地仍保存着冼夫人庙多座,每年举行的“军坡节”隆重非凡,以纪念这位“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冼夫人以自己开明的政冶思想、聪慧的治人之道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为汉越民族的融合团结,做出了非凡的贡献,成为海南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澄迈老城石-村有“海南冯冼夫人第一村”之誉,仍有保存完好的“将军第”和2000多名冯氏子孙。冯家后代于隋唐期间,一度居岭南群雄之首,成为海南岛大部分地区的实际统治者。冯氏一族,是汉黎融合,共同开发海南西部、开辟东南部的中国第一家族。

  西部恋守历史脚步匆匆去

  一个改变岛西人口变化和开发格局的事件是,南宋时期“靖康之耻”,福建移民潮涌般南迁,由北方迁移到南方的人口也不下百万。大量中原人口向闽东南狭窄平原地带迁入,这无疑给迁入地带来巨大的人口和经济压力。为了生存,南下和海外移民成为必然选择,其中就有不少人落籍海南。根据《海南移民史志》(王俞春著),历代各姓迁琼先祖共176人,两宋时72人迁入,除5人的祖籍不明外,福建籍有50人,约占75%,其中福建莆田籍的已超过当时外来人的半数。

  闽人迁入地主要在文昌、琼山、琼海、万宁等海岛的东部及东北部,如此之众的同籍乡民,在同一时期移入同一个地区,这在海南历史上还是少见的。沿着这条东移路线,福建人开发海岛东北部时代已经到来。重要的是,福建人的大量移入,改变了岛内西部人口过密,东部人口稀少的状况,闽籍人迁移外乡乃至海外的传统,在给东部开发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西部提出了历史的挑战。

  清末民初,海南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全岛商品经济的繁荣,此时,岛内墟市的明显增加,岛西北经济依然比较繁荣。墟市是地方性的商业中心,亦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据海南学者王兴瑞先生生前统计,从清初至民国二十四年(1644—1935)的近300年中,他所能考见的墟市全岛共有591处,其中琼山县最多,达101处,儋州次之,有90处,澄迈又次之,70多处。可见,有清一代海南墟市贸易的发达程度,也可见岛西北的经济依然在全岛前列。

  四面环海的海南,背靠内陆,面对南洋的八面来风,近代海南人下南洋的兴起,经济的格局和文化的变迁随之改变。也许是来自祖先血液的影响,曾有学者指出,岛西人久居琼西,人文底蕴深厚,天性拘谨,恋守故土,不轻易离开自己的家乡。同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同受兵荒马乱的侵扰,岛东人扯起风帆前赴后继闯南洋,岛西人却扶老携幼往深山避难;岛东人南洋分布之广,侨民之多,可以和福建人、广东人、潮州人媲美——这也许是岛东人的祖先大多来自喜欢闯海的闽地之缘故?因此之故,岛西人有海外关系的寥寥无几,侨乡一词与岛西无缘。而百年以降,岛东由于出洋者众,侨汇源源输入家乡,抗战前,曾一度造成全岛经济的空前发达,骑楼酒馆林立,侨汇庄蜂拥而出,文化教育事业亦一日千里。据战前广东省教育厅统计,岛上文昌县中小学数量之多,居全广东省第二,仅次于东江之梅县。曾经领衔海南开发的西部,在渐行渐远的历史面前,由于种种原因,不经意间放慢了脚步。

  然而,西部人恋守家园的性格,不忘故土的如一情感,无意间却保存了这一地区文化的完整性和艺术的地域特色。唯有西部才会产生如此优美、雄奇的歌谣。当文化遗产成为经济发展的软实力时,西部聚集了海南自古以来最为美好动人的崖州民歌、儋州调声、哩哩美、黎族民歌以及那些让我们感动的民间艺术,它们无疑是海南文化骄人的名片。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一代文豪苏东坡为西部吟唱的千古绝句,穿越旷古时空,撞击人的心灵,唤醒人的自信,为西部的重新崛起凝聚精神力量,伴随我们一路同行。

  (本报海口11月1日讯)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