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盼到了县城寄宿学校建成的日子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2日07:25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深秋的一天,高原上的寒风夹杂着飞雪,打在人们的脸颊。然而,之后的缕缕暖阳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这一天,“兴海县民族寄宿制小学”正式竣工了!新建的教学大楼前的广场上,教职员工和学生们个个身着节日盛装,敲锣打鼓迎接这盼望已久的日子。

  新建的民族寄宿制小学,4层教学楼宽敞明亮,两侧的男女公寓楼、多功能餐厅、学生浴室、取暖设备等一应俱全。这个学校容纳转移了子科滩镇、唐乃亥乡、温泉乡3个乡镇18所小学所有学生和温泉点、中铁乡和龙藏乡3所中心寄宿制小学3年级以上的学生共2147名,学校共设44个教学班,有教师119名。

  索布加老人是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龙藏乡的一位藏族牧民,这些年,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项目使他离开了世代生活的偏僻草原,住上了位于县城的新房。然而,三个小孙子却一直在教育设施十分简陋的村办小学里上学。这个新学校建成后,三个孩子终于可以在县城里上学了。“呀!我们牧民的孩子上这么好的学校,实话好啊!”索布加老人指着新建的教学大楼高兴地说。

  兴海县副县长旦珠介绍说,原来,兴海县57个行政村里,就有51个村级小学。农业区所建学校一般为完全小学,半径大,覆盖人口少。牧业区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 学校校舍常年得不到维修,设备得不到添置,教具、图书奇缺,许多时候教师派不进去,派去了却留不住。严重制约了这里民族教育的发展,影响了农牧民素质的提高。现在,民族寄宿制小学的建成解决了这一难题。

  在兴海县民族寄宿制小学担任藏语教师的卓玛感慨万千,在牧区,一名教师身兼数门课的教学任务的情况十分普遍,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推动农牧区教育改革,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受益的不仅仅是农牧民的孩子,教师也获得了发展机会。

  农牧民家长为孩子能进城读书普遍持欢迎态度,来自温泉乡牧民家长索罗激动地说:“县城环境好、老师教得也好、还有负责孩子们生活的管理人员,娃娃在县里上学,我们放心。”(作者:建军)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