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行草》惊艳登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2日08:02  深圳晚报

  

《行草》惊艳登场
《行草》惊艳登场
《行草》惊艳登场

  “真正的国际接受,不是一时轰动于哪些剧场,不是几度获颁了哪些奖状,而是一种长久信任的建立,一种殷切思念的延绵。要赢得异地文明的鼓掌和喝彩并不难,难的是让人一见便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林怀民和‘云门舞集’,已经可以做到这样。”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曾在有关云门舞集的一篇撰文中给予了云门如是评价,通过阐述云门的精神内核,高度赞赏了这门伟大艺术。林怀民,这位来自台湾精致表演艺术的领袖人物,11月即将率领其创建的云门舞集第七次访问大陆。11月6日~7日,林怀民的登峰造极的经典代表作《行草》将在深圳大剧院惊艳登场。

  《行草》灵感来自书法美学

  此番来深的《行草》,是林怀民从书法中汲取的灵感。据了解,在《行草》中,布景只有一张张悬挂的宣纸和寥寥数笔墨痕,舞者的服装简单到只有黑白两色,以及似是而非的武术动作和书法线条,极尽简洁和凝练。为了体现书法的意境与内涵,林怀民特别聘请名师,让云门舞者长期习字,再去面对放大的书法投影进行即兴表演。舞者吸收书法家的“精气”,用身体动作来临摹他们的挥洒书写,观众甚至还可以看到舞者以身形临摹动画呈现的王羲之的“永”字,形象地表现出书法的魂魄来。

  看云门有如一次朝圣

  《行草》之于林怀民,就像《暗恋桃花源》之于赖声川,孔雀舞之于杨丽萍。没人会否认《暗恋桃花源》的深刻,《行草》也是如此。当坐在剧场里看《行草》时,只会被同一种美感所深深震撼。在特写镜头下,王羲之、怀素、张旭等历代名家的书法,以惊人的尺寸,动人的细节,恢宏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而舞者流动的能量与姿态也随之变幻和消长。

  林怀民和他的云门舞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让华人自豪的文化符号。有人曾说:“看云门,是去感受一种境界,有如一次朝圣,去接受一次身心的洗涤和生命的开启”。

  关于行草

  《行草》以现代科技召唤古老的字魂:历代书家手迹,透过幻灯投射,以君临天下的姿势出现在舞台后方;电脑洗去千年宣纸的昏黄,黑白分明的影像,墨色酣饱,彷佛大师们不久前才收笔离席,让人看了要起鸡皮疙瘩。

  《行草》透过舞者以身形临摹动画呈现的王羲之“永”字破题,随后展开变奏,引出群舞。舞者流丽拧旋,呼应毛笔婉转的线条;发自丹田的吆喝与跺脚声,是书法顿挫的回响。21世纪年轻人的肢体,与千百年前的字魂,进行超越时空的对话,神奇,感人。

  其中一幕,整个舞台变成一幅超大的卷轴,千字文铺天盖地,从舞台弧顶,墙壁,一直到地板,淹满了整个空间,舞者舞动之际,反白的书法闪现跃动,彷佛有了新的生命。另外一个场景里,黑衣的女舞者英气逼人,两条长袖忽急忽缓,卷动飞翔,变化万千,使人想起张旭观公孙大娘之舞而书艺大增的传说。

  《行草》音乐委托享誉国际的当代作曲家瞿小松作曲,由德国大提琴家莱姆·科罗普与“加级打击乐团”在德国海德堡录制,编制为一位大提琴家与三位打击乐手。流畅的大提琴与打击乐器间的对话,形成动人的张力。瞿小松在乐曲中大量留白,使作品充满深沉的特质。在瞿小松诗意的音乐里,舞蹈和书法汇成流动的河川,牵动了所有观众的呼吸,整个剧场因而吐纳有致,凝为一个能量充沛的磁场,让人在幕落之后只想欢呼狂叫。

  《行草》2001年首演后,随即受邀于美国舞蹈节与柏林艺术节做开幕演出,并在美国、德国、俄罗斯、日本、澳洲、意大利、奥地利、韩国、新加坡各国大城演出,获得热烈好评。

  关于林怀民

  14岁开始发表小说,22岁出版《蝉》,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台北著名作家。留美期间,一面攻读硕士,一面研习现代舞。1972年,自美国爱荷华大学英文系小说创作班毕业,获艺术硕士学位。

  1973年,林怀民创办“云门舞集”,带动了台湾现代表演艺术的发展。云门在台湾演遍城乡,并经常出国作职业性演出,获得佳评无数。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