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你的柔情,谁来懂?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2日08:02  深圳晚报

  

你的柔情,谁来懂?

  2009年10月31日早上,带着她的“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歌手陈琳走了。这个一路坚强打拼到北京、曾登上中国流行乐坛最高峰的重庆女孩,竟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坠楼身亡,告别了她年仅39岁的人生舞台,令人难掩惆怅。

  也许,有人回想起当年香港巨星张国荣从24层纵身跃下的一幕;也有人联想到1年来韩国娱乐圈频频发生的“80后”艺人自杀事件。“抑郁症”“为情所困”“压力大”等各式的“解释标签”见诸报端。曾经的风光无限与现实的哀婉凄凉,或多或少地折射出娱乐圈的某种生态和现状。

  在不需要“柔情”的娱乐圈里,艺人的名声如同瓷器,稍不留神,一碰即碎:“城头变换大王旗”似的竞争让生存压力无处不在,“过气”的恐惧始终如影相随,收视率、上镜率压得他们透不过气来;经纪公司的压榨、投资的失败、不良嗜好等会让他们瞬间债台高筑;他们的私人空间,因为被扣上“公众人物”的帽子而一再被扯得连块遮羞布都没有;对年老色衰的忧虑以及不可言的抑郁,没多少人敢冒着“形象受损”的风险向外界透露;至于生活流言的飞速传播,更让他们越发拘禁自己的心灵。

  有人说,你要是选择做明星,就得把自己当成透明人,整天忍受“长枪短炮”的伺候;遇上热心“粉丝”递上的签名本,你得很配合地画上几笔,稍不乐意,明天你就是头版头条。

  的确,在“人言可畏”的娱乐圈里,艺人每天都会承受大量社会舆论的跟踪、监督和指责,表面上的风光遮掩了人们看不到的辛酸。他们的“荷包”越来越鼓,可生存空间却日渐狭窄、快乐指数日渐走低。

  社会学家周孝正教授分析说,“明星制度”的速成模式与残酷的“优胜劣汰”已经成为当前娱乐圈的“社会机制”。“新贵者”与“失势者”的迅速交替令很多艺人不堪重负。

  周孝正说,艺人们的成名路大多坎坷。“然而,当他们一举成名、一夜暴富时,并没有做好迅速失势的太多心理准备,因此一旦遇到挫折很容易进入‘失范’状态。在家庭情感、行为举止、人生态度上,不由自主地陷入认知错位。如不及时调整,很可能选择放弃生命进行逃避。”

  不少艺人坦言,他们有很多排减压力的方式:坚持游泳、打球等健身运动;同亲人、朋友敞开心扉地聊天倾诉;定期看心理医生;和好友吃顿大餐后大声放歌;甚至大哭一场……没什么坎儿是过不去的。

  法学专家张献博士认为,作为媒体,应该少关心“花边”、多关心艺术,少一些炒作、多一些宽容。“媒体的报道要基于人性化、人情化、道德化,在监督中不失尊严、体面、博爱和优雅,这样不仅可以从正面满足受众内在的‘体验感’,还不会成为艺人们的无形杀手。”

  “此外,可探索成立‘艺人委员会’等形式的民间组织,以集体的方式在行业自律、行业维权、心理疏导等方面建言献策,这对保护艺人的权利、减轻他们的压力大有裨益。”周孝正最后说。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