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谁能接过钱学森“最后一把钥匙”

  钱老走了,谁能接过钱学森“最后一把钥匙”?谁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更高峰?钱老的那些精神财富如何升值、如何转化为生产力?当务之急,是要铲除学术腐败。

  我国科学巨星钱学森10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2009年9月10日,钱学森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11月1日《长沙晚报》)

  钱老仙去,噩耗传来,网友或博文悼念,或跟帖缅怀——钱老,您一路走好!人民不会忘记您的!沉痛悼念钱老!钱老!别走,我还有问题请教你老……有一位网友这样留言:我是80后,今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我们这个社会,又失去了一个值得我们信仰的坐标。

  钱老留给社会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等物质财富,还有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诠释,有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很多名言,既是自己人生经历和辉煌成就的“缩写”,又是激励后人奋进的动力与鞭策。比如,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尤其是那句“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打开了门”因其朴实而深刻的道理而脍炙人口。

  “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打开了门”是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饱含不屈不挠、不怕失败、苦战能过关等科学真谛。对科学研究与学术研究而言,可能过程是很艰辛、很寂寞,但只有在“错误台阶”上跋涉,才能登上正确的高座;只有不断淘汰失败钥匙,才能找出最后一把钥匙;只有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才能取得科技真经,成就伟业。

  然而,令人痛心遗憾的是,目前,无论在科学界、教育界、学术界,还是在其他领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找不着“钥匙”现象,以至于出现了铤而走险“走歪门”。现在一些专家学者搞“学术腐败”、“学术造假”、“学术献媚”等等,让你不得不审丑疲劳;“汉芯”事件被不少媒体称之为“中国科技史上最为沉重的劣迹”。还有一些经济学家凭借着身份与影响从企业里捞取好处,从而穿上“黄金甲”;更为不可思议的是,专家学者的头衔竟然成为贪官敛财的外衣……

  钱老走了,谁能接过钱学森“最后一把钥匙”?谁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更高峰?钱老的那些精神财富如何升值、如何转化为生产力?当务之急,是要铲除学术腐败。早有人提出,要建立健全学术腐败惩戒机制。有学者提出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治理学术不端;还有人提出要引入司法机制。如果说,我们已经意识到学术腐败问题的严重性,在惩治上也试过一些“钥匙”,但尚未打开“死锁”,此时此刻,不能气馁,而是要从道德、法律等制度层面上健全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机制,抑或这就是“最后一把钥匙”。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