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常家镇盐碱地里长出“金稻穗”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2日09:04  淄博新闻网

  日报讯 近日,高青县刘春村的有机水稻喜获丰收。可是谁也不曾想到,今年春天这里还是“涝了收蛤蟆、旱了收蚂蚱”、庄稼颗粒难收的满野盐碱涝洼地。

  因为自然原因,多年来,土地盐碱涝洼一直是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瓶颈。以往,该镇主要是采取深挖地沟排碱、大水漫灌压碱等传统措施进行改造,但效果并不很明显。近年来,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常家镇科学谋划,大胆实践,创新发展思维,在劣势中找优势、以优势补劣势,闯出了一条新路。通过加大对群众科学种田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群众相信科学、依靠科学,向科普书籍学技术要效益。充分利用黄河泥沙富含有生物生长所必须的多种元素,尤其是汛期泥沙极具肥效且肥力持久的特性,把黄河淤泥作为改良土壤、改碱、压盐、平整土地、改善土壤结构的重要原料。与河务局合作,利用扬水站,抽取泥沙黄河400万立方米,对堤外的20000亩盐碱涝洼地进行了表层30公分的淤填覆盖,使盐碱涝洼地变成了良田。及时抓住当前发展生态农业和种植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的有利时机,依托国家地理标志商标“高青大米”的品牌优势,发挥同处世界水稻黄金纬度线上的区位优势和当地群众多年种植水稻的传统经验,在刘春村、东朱村发展了300余亩有机水稻种植。与此同时,于家村积极争取省富硒专家的技术支持,发展了百亩有机富硒冬枣种植。“在我们这里用黄河泥沙作天然肥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绝,而且使用它既节省了有机肥料,又避免了化学肥料所带来的污染。”刘春村党支部书记刘洪民自豪地说。据了解,目前该镇其余各村也积极行动发展了品种不一的绿色农产品,拓宽了当地群众的致富途径。

张涛 艾莹 董增龙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