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刘鸿武教授:用心架设中非友谊之桥(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2日12:39  国际在线

  

刘鸿武教授:用心架设中非友谊之桥(图)

  刘鸿武在上网浏览非洲新闻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陈利明):中国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执行院长、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刘鸿武教授是一位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专家。作为一名非洲访问学者,刘鸿武凭借自己对非州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对非洲的热爱架起一道中非友谊之桥。

  刘鸿武1958年出生于中国西南部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大学时就读的专业是世界历史和中东问题,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走上了研究非洲之路。在从事非洲研究的20年里,他撰写并发表了《黑非洲文化研究》、《东非斯瓦希里文化研究》、《尼日利亚国家发展史纲》、《中非合作五十年》、《达尔富尔问题研究》等10多部著作,还有数十篇论文,访问过非洲二十多个国家,成为目前中国最著名的研究非洲的专家学者之一。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刘鸿武就走出国门,成为当时较早的一批到非洲访问的学者。

  刘鸿武回忆说:“1990年我第一次去非洲访问,在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做了一年的访问学者。那时候,我们国家去非洲访问留学的人还非常非常少。所以我应该算是改革开放后去得比较早的青年教师。”

  1991年,刘鸿武从尼日利亚留学回国后,在云南大学组建了非洲研究中心,非洲研究从此成为云南大学世界史、国际关系两个学科的支撑方向与特色之一。说起当初建立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的初衷,刘鸿武提到了两任国务委员对非洲问题研究寄予的希望。

  刘鸿武说:“中国的非洲研究力量还非常弱小,国家领导人多次讲到这个问题。2006年在中非峰会的时候,唐家璇国务委员在一个颁奖会上也讲过,他说中国的非洲研究还比较落后,应该重视。过了两年,2008年,戴秉国国务委员在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大会上又再次提出这个问题。两届政府分管外交的国务委员都讲到要重视非洲问题的研究。”

  为了加快中国的非洲研究事业,培养更多人才,刘鸿武在中国外交部、教育部、浙江师范大学的支持下,于2007年9月在浙江师范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家综合性的非洲研究院。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这个研究院已经发展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最著名的非洲研究机构,拥有20多名科研人员、四个研究所,建立了非洲研究图书馆、非洲艺术博物馆,编纂了100多卷的《非洲研究文库》。同时,刘鸿武还编纂了英文版著作《中非合作五十年:中国学者论中非关系》,被中国政府提交给定于本月在埃及萨姆沙伊赫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交流,向非洲人民介绍了中国人民对非洲人民的友好情谊。

  作为中国著名的非洲问题学者,刘鸿武曾多次到非洲国家访问、治学,也在非洲结交了许多朋友,他在非洲研究学科上的执着态度和取得的成就,令许多非洲人感动。谈到这次被评选为“感动非洲的十位中国人”,刘鸿武说:“非洲这块大陆是可以感动世界的。你说我们一个个体的人要感动非洲,这实在是一个太不敢担当的荣誉。我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代表中国学术界,代表了这三十年来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年轻知识分子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去发现非洲的各种美好事物、发现非洲的价值、发现非洲文明对世界文明做出的贡献,然后把非洲的文明和文化介绍给中国的普通大众,这样一个过程就拉近了中国和非洲这两大文明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非洲大陆有它自己独特的地方,任何人要理解它的话,就要从它独特的环境和文化的角度去研究它。许多中国读者通过刘鸿武的著作,了解了非洲,喜爱上了非洲。对于如何做好非洲问题研究,刘鸿武有自己的见解:“在研究非洲方面,我提出三句话,第一句话叫做非洲情怀;第二句话是中国特色;第三句话是全球视野。我希望用这三点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非洲学科。”

  关于中非关系的发展,刘鸿武认为,中国应该更多地去研究非洲,反过来,非洲也应该研究中国。现在是中国人对非洲不够了解,非洲的知识精英、一般大众对中国也缺乏了解。所以,现在不仅要培养中国的“非洲通”,也要培养非洲的“中国通”。对于如何培养非洲的“中国通”,刘教授给出的答案是:“我们主张吸收大量的非洲留学生到中国来,不仅要学中国的自然科学,也要让非洲的年轻一辈到中国来学习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学中国的传统文化,学中国的思想、制度。这个就是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提出的中非加强在人文领域的合作,交流治国理政的经验。现在经常讲中国的发展经验对非洲有借鉴意义,但非洲没有人研究中国的发展模式,所以我们现在提出要培养非洲的‘中国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