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让“第二枝黄花”入侵申城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2日12:57  新闻晚报

  

不让“第二枝黄花”入侵申城

  在浦东南路近塘桥路的一块待建空地里,疯长着大片大片的“加拿大一枝黄花”。 任国强 摄

  □晚报记者 钱朱建 报道

  秋风起,黄花开。 70多年前,“加拿大一枝黄花”作为观赏植物被引进上海,结果在近二三十年内导致上海地区30多种本地原生植物物种消失,从此留下“黄花过处,寸草不生”的恶名。最近又到了“加拿大一枝黄花”结籽前的关键时期,为防止其进一步扩散,本市采取了人工拔除、喷洒药水等行动。这样的行动每年都在进行,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但记者在浦东、宝山、闵行等市郊荒地上看到,“加拿大一枝黄花”仍在蔓延。据悉,为从源头上应对外来物种危害,1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上海市森林管理规定》要求,今后首次从国外引进的林木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应当在引种前开展风险评估,避免生物入侵的危害。

  围墙内大片黄花随风摇曳

  在浦东南路近塘桥路一处待建空地上,成片的“加拿大一枝黄花”随风摇曳,几乎将所有空地占满,最高的足有两米多高。 “这块地闲置很久,长满了野草。 ”附近居民钟先生将“加拿大一枝黄花”当作了普通的野草,殊不知这些“野草”生命力极强,已扩散到周边。在罗山路近外环线的部分绿化带内,“加拿大一枝黄花”同样大面积盛开。花丛中,三名工人挥舞镰刀,金黄色的花枝整齐地倒在地上。据悉,10月底至11月初是“加拿大一枝黄花”结籽前的关键时期,有关部门正开展消灭“加拿大一枝黄花”行动,防止其进一步扩散。

  记者调查发现,闲置土地是“加拿大一枝黄花”生长的主要温床。白杨路龙汇路附近原是花木市场,市场迁走后,如今这里长满了 “加拿大一枝黄花”。高科西路北侧近沪南路一段,连绵的电线塔基下面,同样长满了“加拿大一枝黄花”。

  多头管理存在扯皮现象

  上海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治理已持续多年,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牵涉到农业、绿化林业、房地、铁路、公路、水务等诸多管理部门,协调统一行动难度较大。在浦东北蔡镇新陈路和陈春路附近的河道边,“加拿大一枝黄花”长势旺盛。市水务局河道处一名工作人员说,中小河道长效管理办法中有清除杂草一项,但如果“加拿大一枝黄花”长在河道边的农田里,应该归农业部门管;如果长在河道边的绿化带,归绿化部门管;如果属于小区范围,由物业公司负责。

  长在工地里的“加拿大一枝黄花”,需要开发商或施工方出钱治理,操作起来难度更大,这也是待建工地内“加拿大一枝黄花”泛滥的最主要原因。“今年在有人看管的公共绿地和林地里,基本没有发现‘加拿大一枝黄花’。”市绿化局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对空地上生长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则由市绿委办秘书处牵头协调建委、开发商、施工方来处理。

  用“天敌”治理效果更好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环境系主任达良俊教授对记者说,从目前来看,“加拿大一枝黄花”主要在荒地和待建工地里生长,就是因为这些地方是裸地或者原来的植物竞争不过它。如果这些地方种了树,“加拿大一枝黄花”的问题自然能解决。“上海作为亚热带地区,‘加拿大一枝黄花’不是进化的最后阶段,它最多只能长到两三米高,在茂密的树林里根本没有存活空间。 ”

  达良俊说,使用人工清除“加拿大一枝黄花”成本高,使用化学药剂有副作用,如果用其他本土物种来对付“加拿大一枝黄花”,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的一个学生研究出通过种植芦苇来控制‘加拿大一枝黄花’蔓延,并凭此在全国创新竞赛上获奖。”达良俊指出,高度重视外来物种的入侵是好的,但也应该思考“人海战术”的科学性和成本,如果给这些“植物杀手”找到天敌,这样的治理效果才会更好。

  商家不敢用“一枝黄花”

  尽管“加拿大一枝黄花”遭到围剿,但它的近亲“黄莺”却是花卉市场重要的配花之一。上海风景园林学会教授级工程师邬志星说,云南栽培的“黄莺”与“加拿大一枝黄花”形态很相似,但两者的适应性和入侵能力却有天壤之别。 “黄莺”不具有杂草化的特性,是安全可控的。在相同条件下,“黄莺”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种子萌发率分别为2%和95%。

  黄陂北路上一家花店的老板周雪峰主,目前“黄莺”、“满天星”和“情人草”是用得最多的三种配花,“每天至少要用掉10包‘黄莺’。 ”采访中不少花店老板告诉记者,一般商家都不敢用“加拿大一枝黄花”来冒充“黄莺”出售,因为一旦被有关部门发现,遭受的罚款远远超过省下来的一点差价。据了解,从2005年开始,有关部门加大了对花卉市场的检查力度,严查使用“加拿大一枝黄花”顶替“黄莺”的行为。

  引种前需开展风险评估

  《上海市森林管理规定》从昨天开始正式实施,按照该规定,今后首次从国外引进的林木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应当在引种前开展风险评估,避免生物入侵的危害。市和区、县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有害生物疫情监测预报网络,健全有害生物预警防控体系,加强植物检疫,编制有害生物灾害事件应急预案,落实有害生物防控物资储备。

  以前由于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从国外引进时未进行详细的风险评估,对本市的植物生存造成了危害。原本作为观赏植物引进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种子经风鸟传播和人为因素扩散蔓延,变成了外来入侵植物,在近二三十年内已导致上海地区30多种本地原生植物物种的消失。

  新闻链接

  400多种外来物种入侵

  我国正遭受400多种外来物种的入侵,每年经济损失超过2000亿元。日前,国家环保部公布的一项关于全国外来入侵物种的数据触目惊心。在上海,除了“加拿大一枝黄花”,水葫芦、紫茎泽兰、互花米草等外来生物的危害同样存在。

  在崇明东滩,由于互花米草的疯长,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头鹤爱吃的海三棱藨草越来越少。根据崇明东滩国家级鸟类自然保护区委托复旦大学进行的东滩最新一份动植物调查表明,近三年来,互花米草面积至少增加286公顷,相当于两座世纪公园。据悉,整治互花米草、拯救海三棱藨草、拯救候鸟的行动将于明年大规模展开。

  水葫芦的危害同样不可小视,今年首批10余万平方米的水葫芦近日已抵达黄浦江上游的闸港至米市渡之间的水域,直接对黄浦江重点水域构成威胁,管理部门的预警系统已经发出橙色警报。据作业单位统计数字,黄浦江、苏州河干流水域目前已经打捞了2万8千吨。据悉,今年的水葫芦大规模流入黄浦江的时间和往年差不多,但来势异常凶猛,从9月22日启动的打捞工作已经开始进入高潮。

  为何这些物种在当地并未造成多大危害,到了我国之后就成为生态杀手呢?对此,专家解释主要是环境使然,物种生长都受环境制约,这些生物在南美当地都有天敌相互制约,到了我国失去了天敌,才能自由疯长,占地为王,打破当地生态平衡。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