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智库:中美载人航天合作对美国得不偿失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2日13:38  国际在线

  美国传统基金会官方网站2009年10月30日刊发该基金会研究员成斌(Dean Cheng)的文章,题为“美中太空合作:成本大于收益”,文章对美中太空领域的合作前景表示担忧,文章提到,中美在太空技术上总体差距悬殊,互惠交流时,中方得到的利益要远多于美方,进行合作时,美方潜在的成本要大大超过可能的收益。

  文章首先说,随着来自美国载人航天飞行评审委员会(U.S. Human Space Flight Review Committee,通常又称奥古斯丁报告“Augustine Report”)的报告全文的提交,美国载人航天飞行多年潜在的实质性不足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关于这一问题,报告中的一些章节提出了一些见解和看法,比如美国应当扩大与中国在航天方面的合作,“撬动”中国的航天能力。但是这种合作所获的收益会远远低于成本。

  很现实的问题

  文章接着说,依靠与中国的合作的观点掩盖了很现实的问题。最起码有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是,在报告中论及的时间框架内,中国是否有能力向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提供实质性的支持?重新提到以下一点是很重要的,那就是中国迄今只进行了三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尚未进行过载人航天器对接活动,邀请一个“新手”与国际空间站对接,美国及其当前的合作伙伴是否会感到舒服呢?除了技术方面的问题,还有更多基本的政治方面的关切必须要强调一下。美国军方以来太空作为一个战略制高点,太空技术实质上是有双重用途的:在合作事务的交流过程中,几乎任何技术或者信息都很可能具有军事用途。与中国分享这种信息,将削弱美国战术和技术方面的军事优势。此外,北京还可能会在此类合作交流中“要价”,中国领导方一贯强调本土自主发展太空能力,这就不仅仅要保证中国的太空能力不受外国压力的制约,还要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提升中国科学技术界的创新(能力),由此,中国与美国合作时将要求提供实质性的益处,从而在合作的那些领域内,在机会成本上取得平衡。

  重点是什么呢?

  文章还说,那么,从中国的视角看来,与美国合作的目的在哪里呢?为了维持国际空间站?中国对加入国家空间站几乎不大感兴趣,还有一个问题是,国际空间站的其他合作方(比如俄罗斯和日本)有必要对中国的加入感兴趣吗,尤其是当前空间站耗资最多的工作已经完成的情况下?此外,还存在一个透明度的问题。从逻辑上看,中国和美国在太空领域合作的话,基本的合作方将是民间太空机构,但现实情况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实际上与军事工业有着关联,而不是一个独立经营的机构。

  缺乏互惠

  文章提到,美国宇航局局长迈克尔 格里芬(Michael Griffin)在2006年突破性地访问了中国,这是美国宇航局局长首次到访中国。美国期待中国二炮司令也到访美国,但至今没有成行。传统基金会的文章牵强附会地以此类推说,既然双方掌管航天机构的首脑没有能够实现互访,在其他领域的互惠互动或将难以进行。中美在技术上总体差距悬殊,在这种情况下, 互惠交流时,中方得到的利益要远多于美方,如果美方有所保留,合作就将削弱。

  美媒文章还说,美国与中国在载人航天飞行方面合作的成本将很高。对美国来说,弥补航天方面的资金缺口看起来是仅存的合作动力之源,但这个前景实现的希望也不大。如果美国最后做出决定的人得出结论认为,载人航天能力对美国的利益很重要,他们就应当想办法为其提供实在的资金,而不是依赖世界上另一个正在崛起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竞争对手。

  建议做法

  传统基金会文章提出的建议首先是“要求透明”。文章称,透明就要求中美双方平等。在进入商谈阶段之前,有必要首先确定美国希望从中国获得什么。美媒文章建议的第二条是“有限的期望值”。文章说,鉴于中美之间早先没有进行太空合作,只有有限的政府间合作的事例,因此,中美太空合作的任何努力应当从“小”做起,在这一阶段,联合载人飞行任务的想法都是不成熟的。美媒文章建议第三条是“要与盟国和合作方磋商”。文章说,太空并不仅仅是太空本身,美方有兴趣与中国在太空展开合作的任何举动都将被视为拓宽美国的对华政策,这种不仅要与国际空间站的美国合作方相协调,还要美国的亚洲盟友相协调。美媒还将中美可能的太空合作牵涉到台海局势和中印关系。

  文章最后认定,美国与中国进行太空合作,潜在的成本要大大超过可能的收益。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