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在非洲农田里辛勤耕作的中国农业专家殷减清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2日15:51  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陈利明):在非洲工作着许多来自中国各行各业的专家。在帮助当地发展经济的同时,他们也与当地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以自己的工作热情感动当地人的同时,他们也在被当地人感动着。曾经在尼日利亚工作过3年的中国农业专家殷减清先生便是他们中的一员。

  殷减清毕业于中国云南省农业大学作物栽培专业,现在是云南省富源县农业局的高级农艺师。2004年初,33岁的殷减清作为农业专家被中国政府选派参加由中国、世界粮农组织和尼日利亚政府三方共同实施的“粮食特别安全计划”项目,前往尼日利亚工作,在包奇州和当地农民一起工作了3年,向当地农民传授中国农业技术,赢得了当地农民和政府的尊重。谈起他去尼日利亚工作的初衷,殷减清回忆说“记得当初出去,我媳妇,包括我家人都不主张我出去。但我抱着几个目的,第一,学习;第二,要看一看我们县的农业技术与国外农业技术的差距何在?我们需要改进哪些方面?第三个原因呢,我们总觉得非洲比较艰苦、比较困难,我想体验一下到底艰难到什么程度。”

  为了能参加援助非洲的工作,殷减清的家庭也付出了许多。殷减清的妻子贺欣说,当初全家人都反对殷减清去尼日利亚工作,因为孩子年龄太小,还不到两岁,但殷减清坚持要去,她最后也就支持他去了。她说:“他走的时候,我姑娘只有1岁零8个月。我就是牵挂他,毕竟那边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怕他不适应,怕他身体受不了。每次他打电话回来,反正也都是报喜不报忧。”

  在尼日利亚工作的时间里,殷减清在如何提高当地农作物产量方面费尽心思。2004年3月15日抵达包奇州后,他和其他几位一起去的农业专家马上就开始对当地的气候、雨量、年均温、土壤、种子等进行了解,从技术层面寻找当地农业落后的原因。谈起这些原因,殷减清深有感触:“当地农业为什么不发达?一个水稻种子居然种了三十年了还没有换成新品种,而苞谷只有两个品种。”

  原因找到了,那么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能在自己3年的任期内解决这些问题呢?寻思良久,殷减清找到了一个比较实用的办法,那就是跟在中国国内一样,给当地农民搞样板田,提高他们的高产栽培技术,这个在任期内能做成。殷减清说:“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率先示范,给当地做一块高产样板。”

  主意拿定后,殷减清就想方设法筹集了约1万奈拉,在驻地附近的两亩地上搞苞谷高产栽培试验,种下的苞谷和其他农作物,如南瓜、豇豆等长势都相当好。

  然而,要让尼日利亚农民接受中国人的种田技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于国家制度的不同,尼日利亚农民听农技专家讲座,必须要农技专家付给农民一定的误工补助。刚开始,中国农技专家给他们讲课,没人去听,因为没钱发给他们。怎么样才能让农民走进课堂听专家的讲课,配合他们做好高产栽培技术的培训呢?殷减清想了很久,后来决定除了先做给他们看外,还要加强与当地农民联络感情。殷减清想到了一个自己辛苦,却能感动当地农民的办法。殷减清说:“我就亲自去捡牛粪,捡了两三车。我捡了粪后,就和我的司机开车把它送到农户家去。农户得到这些粪后非常高兴。”

  身为农业专家的殷减清除了自己亲自去野外捡粪并把它送到当地农民家,还自己出钱买来化肥,连同从中国国内带去的一些蔬菜新品种,一家一包化肥、一份新品种,挨家挨户给当地农户送去。当农户拿到种子和化肥后,深受感动。后来不管大人还是小孩,只要看到殷减清,就大声叫他“Mr.殷,Mr.殷”表示对他的尊重和喜爱。同时,当地百姓和合作方的经理也开始经常邀请殷先生到他们家去做客,而且带领他参观主人家的所有地方。当地百姓举办各种喜事、庆典、节日时也都邀请殷减清和其他几位中国农业专家一起参加。作为外国人在当地能受到这样的礼遇很不容易,这说明朴实的当地人已经认可了这位中国客人,把他当作自己的家人一样看待了。

  在感动当地人的同时,殷减清也被尼日利亚朋友们感动着。他说,在尼日利亚工作三年,让他深深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感动是相互的:“有一天我上厕所时,肚子突然疼得让我站不起来。旁边的邻居知道情况后,马上开车把我送到了医院。经诊断,我得了轻微的疟疾,治疗后马上就好了。通过这几件事,我确实被他们感动了。”

  在这样的相互感动下,殷减清等中国农业专家和尼日利亚人的关系处得非常好。当地农民也因此开始愿意听殷减清的农技讲座了。后来,殷减清的辛勤付出也得到了回报。在包奇州工作的第二年,他用十亩样板田带动了农户100亩地的高产,经实地测产平均亩产450公斤,比当地平均亩产增加了300公斤。因此,殷减清受到了尼日利亚总统农业助理和包奇州州长的高度评价,并被授予在尼日利亚“粮食安全特别计划”中做出突出贡献荣誉称号,被当地农业部门的负责人称为“big farmer”。

  虽然已回国3年多了,但殷减清一直没有忘记尼日利亚的朋友们。他希望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电波,向他们表达问候,这问候当中饱含了他对那段时光的美好回忆,也饱含了他对在尼日利亚与当地人建立的深厚友谊的回忆。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