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面对产业升级的拐点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3日03:30  大众网-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孙巍卢鹏

  本报通讯员 张文军

  还有多少临港优势没有开掘出来?还有多少临海产业是空白?与蓝色经济发达区域相比我们的差距究竟在哪里?9 月下旬,记者走访日照经济开发区,闻听反思自问声音,感受蓝色经济大潮涌动。

  在很多人眼里,日照经济开发区已经够“ 蓝”— — 连续 4 年受到省政府表彰,在2008年度全省145家省级开发区发展综合评价中名列第一,已有华能日照电厂、 亚太森博浆纸、凌云海制糖、威亚发动机等7个年销售收入超过 10亿元的骨干企业,形成汽车发动机、制浆造纸、粮油及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四大临港产业基地,而且大部分骨干企业目前都在日照经济开发区投资建设二期工程。在许多人眼里,只要按部就班推进现有大项目,别的什么都不干,日照经济开发区今后三年的增长指标照样可以顺利完成。

  采访日照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王克军,记者听到了截然相反的声音,“对照全省发展的目标规划,日照经济开发区用港用得远远不够,用海用得远远不够。” 他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日照港年吞吐量快到 2亿吨了,但日照经济开发区的港口物流企业仍然都是“小不点”,一二百个捆到一起还赶不上一家知名大企业。“日照经济开发区到了产业升级的拐点,我们在许多方面需要突破。”王克军说。

  与王克军一样,日照经济开发区各部门负责人对自身发展蓝色经济的“短板”毫不掩饰。9月初,日照经济开发区党政考察团到郑州、西安等中西部城市经济开发区参观、学习,他们发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大型机械装备制造业等“海派产业”方面,这些内陆城市的发达程度和近期发展前景远远超过他们。

  “日照经济开发区多数大企业是对港口大宗散货的初加工,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不高,是港口优势比较直接和初级的运用。”日照经济开发区国内招商局局长张琰拿出一份长达上百页的中字号大型国有企业调查报告,

  他们给自己定了两个硬性目标,招引到中字号大型国有企业、突破海上装备制造业。

  在日照经济开发区近期发布的文件上,有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瓶颈”,尤其是“基础设施瓶颈”。2007 年以来,日照经济开发基础设施累计投资超过 30亿元,作为日照城区的一部分,日照经济开发区的城市功能已比较完备,为何还有“瓶颈”一说?

  “原来大家头脑中只有‘城区’或‘街道’的概念,其实我们就是港区。”奎山街道办事处主任陈玲的话体现了日照经济开发区干部思想的转变。用“港区”的定位重新定位自己,日照经济开发区干部发现,通往港口的道路少了、窄了。年初,他们成立专门的支援港口建设办公室,协调港口配套设施建设问题,目前正在全力推进疏港大道、现代路、兰州路等高标准城市道路建设。

  反思自问声中,日照经济开发区过去粗加工项目唱主角的粮油、制糖等产业,今年都有投资数十亿元的精加工项目落户。在港口物流业方面,B 型保税物流园区落户日照经济开发区。他们还加快发展以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一年内诞生了4 家电子企业。而包括笔记本电脑制造企业等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也已达成在日照经济开发区投资建厂的意向。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