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广西“希望工程”实施20周年:爱心浇灌春满园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3日06:29  广西新闻网

  广西新闻网记者 周仕兴

  一颗种子,温暖世界,泽被子孙。

  一个希望,浸润心田,绵延不息。

  20年前,一项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重返校园的公益事业——“希望工程”从广西边远贫困山区萌芽,继而在中华大地生根开花,莽莽万里神州,万山红遍。

  今天,这项扎根贫穷农村的千秋伟业,已经走过20个不平凡的春秋。20年来,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一批批贫困农家子弟通过“希望工程”圆了上学梦,犹如插上翅膀、振翅高飞,命运由此而改变。

  站在希望之巅,回望广西希望工程走过的岁月,一路爱心浇灌,换来满园春色。

  根之源

  说起“希望工程”,人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双充满渴望的大眼睛。在这张名为《我要读书》的黑白照片中,一位小姑娘手握铅笔,一双大眼睛望着前方……

  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国实施希望工程的构想,最初由广西贫困山区萌发。

  记忆,再次回到1986年3月。当时,团中央工作团的一群年轻伙伴,到我区金秀瑶族自治县和三江侗族自治县蹲点,开展为期3个月的基层团组织建设调研。

  3个月里,他们走遍瑶村侗寨,目睹了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状况。在深入考察调研后,他们发现:落后的经济、贫穷的生活与落后的教育存在着密切联系,并形成恶性循环。

  经过几个月的酝酿,他们将所见所闻所思写成文章,在《人民日报》刊发,提出斩断落后经济、贫穷生活与落后教育这一恶性循环链条的关键,是发展教育——通过外界支持解决经费问题,创造办学条件,发展农村基础教育。

  随后,他们倡议建立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全国实施开展以救助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失学少年继续完成学业为主要内容的“希望工程”。这一充满拳拳爱心的构想在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获得通过。

  1989年初,“希望工程”这个充满朝气的名字如一声春雷,响彻神州万里,也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和支持。

  1990年9月5日,邓小平同志欣然为实施不到一年的“希望工程”题名,给这项新兴的事业以极大支持和推动。不仅如此,次年6月和10月,他还先后两次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名义,向希望工程捐款共5000元。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当即决定,这笔捐款用于小平同志早年战斗过的地方——广西百色老区。平果县希望小学成为这笔捐款的接受点,凤梧乡25名失学儿童得以重返校园。

  伟人的深情,沃土的情愫。小平同志的爱心,为贫困山区孩子点燃了希望之光,让神州大地星火燎原……

  下一页第 [1] [2]页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