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海东地区循化县积石镇新建村党支部先进事迹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3日08:19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巍巍积石山,见证了一个村党支部的茁壮成长;悠悠黄河水,讲述着这个党支部的动人故事。

  “现在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是因为我们赶上了党的好政策,村里有我们依赖的党支部,有带领我们建设新农村的贴心人。”这是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积石镇新建村群众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他们所说的“贴心人”,就是新建村党支部一班人。

  新建村位于黄河北岸,距循化县城5公里,是一个撒拉族聚居村。全村113户636人,22名党员。走进新建村,映入眼帘的便是房前屋后翠绿的柳树和路旁整齐划一的太阳能路灯,柏油马路穿村而过,硬化道路连接家家户户,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和太阳能热水器,村综合活动中心宽大漂亮,各类设施一应俱全。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展现在我们面前。

  昔日的新建村交通不畅,水源缺乏,产业结构单一,群众收入低,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如今的新建村,以活跃的经济、完善的设施、优美的环境、和谐的村风被列为海东地区第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被确定为2009年“全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主观摩点。新建村之所以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小康村、和谐村,既受惠于党的惠农政策和民族政策,又得益于有一个团结、务实、奋进的村支部。

  建强支部保先进

  2007年3月,在新建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马奎武被全村党员高票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面对党员群众的信任,他立下了誓言:“一定要把党支部建设成一个能带领群众致富、让群众满意的好班子。”

  马奎武深深地懂得:“农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 2008年,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中,在他的直接组织下,村党支部通过公开竞选、村民直选的形式,把村里德才兼备、热衷于服务群众的“双强”型干部、党员能人及大学生“村官”选进支部班子中。同时,村党支部在第一时间建立健全了村妇代会、团支部、民兵等群团组织,按照农村党组织“五个好”的标准要求,从班子建设、队伍建设、阵地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入手,着力打造团结奋进的支部班子和党员队伍。

  新的支部就要有新的气象。面对党员队伍的现实状况,村党支部一方面注重把致富能人、优秀乡土人才、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作为发展党员的重点对象,及时把政治素质较好、文化水平较高、“双带”能力较强的优秀积极分子吸收到党组织来。两年内已发展党员4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9名,确定后备干部6名,使全体党员的平均年龄下降到了40岁,其中40%以上党员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同时,党支部也把抓好“四培双带”活动作为激发党员队伍活力的重要手段,积极组织党员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并为他们落实发展项目。目前,全村党员中60%以上是村里发展经济的能人,95%以上的党员干部成为村里的产业“双带”能手,党员队伍在不断优化结构中保持了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新建村党支部原有的党员活动室危旧狭小,既不便于党员集中开展活动,又影响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形象。中央实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项目后,村党支部迅速行动起来,采取群众集一点、支部筹一点、上面争取一点的办法,先后投资120多万元建成了占地8.5亩,集村级各类组织活动室、图书室、医疗室、警务室、篮球场、健身场和村级小型广场为一体的高标准综合型庭院式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又投入10万元资金布置了村部各活动室,配备了电教、办公桌椅、宣传栏、体育健身器材等硬件设施,并设立了“农家书屋”,添置图书6000多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模之大、标准之高、设施之全、利用率之高,在全县首屈一指。

  创新机制顺民意

  村党支部书记马奎武说,党支部喊十句口号,不如做一件实事。支部一班人时刻注重保持以村民为本的工作理念,来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新建村党支部积极推行星级动态管理机制。将党员、干部的责、权、利和工作实绩用星级进行量化,使干部的工资待遇与个人获得的星级相挂钩,并将每年度评星情况面向全村党员群众进行公示,充分调动了党支部班子成员和党员干事的积极性,让全村党员群众看到了新建村党支部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村党支部还推行党员干部谈心,党支部每季度采用电话约谈、上门访谈等方式,在党支部书记与班子成员之间、党支部书记与普通党员之间、普通党员相互之间进行广泛的谈心活动,通过谈心,沟通了思想,化解了矛盾,凝聚了人心,为全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打下了良好基础。村民韩海买想外出开饭馆但一直缺乏资金,书记马奎武通过谈心得知了他的这一意愿后,及时帮他办理了小额贷款。如今,韩海买在杭州的饭馆生意越做越红火。

  他们坚持民主议事制度和村务公开制度。村集体重大支出、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都由村两委成员、党员小组长和村民代表一起研究决定,同时,村内的财务和大小事情及时向群众公开,村道硬化、农村低压线路改造、种植业结构调整等重大项目,由村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村财务核销实行帐前审计、月末公开,各项支出由村5人理财小组签字生效,切实做到了工作有透明度,村务财务有清晰度,给群众一个信任度,从而使全村上下认识更加统一,步调更加一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劲头十足。

  夯实基础助发展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人畜共饮黄河水”是对昔日新建村的真实写照。面对群众改变道路及饮水状况的热切期盼,以支部书记马奎武为首的村党支部正视困难,带领党员迎难而上。2007年以来,新建村先后争取并投入资金145万元,完成了村道硬化与拓宽延伸工程,使村内道路实现了硬化通畅;投资220万元实施了新建村中心卫生院建设项目,实现了“小病不出村”的医疗救治目标;投资50万元完成了新建村中心小学教学楼建设,有效改善了村小学教学条件;投资63万元完成了4.4公里的渠系配套建设,为发展高效农业增添了后劲;投资16万元完成了村道绿化和部分农田林网建设,美化了村容,改善了人居环境。同时,围绕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投资10万元改造了15户五保、低保、灾民、残疾人的危房,对全村农户大门、围墙、厨房以及厕所统一进行了改造,在村内主要巷道口安装了15个标准垃圾箱,并投入7.5万元给全村所有的农户统一配备了太阳灶,兴建了示范性沼气池5座。累计投入的1180万元资金,使全村的道路、住房、水利设施、村容村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更为新建村今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展产业促增收

  在努力改善村级基础设施的同时,村党支部按照“村有支柱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经济发展目标,大力发展“一核两椒”和牛羊贩运育肥为主的特色种养业,发展以农家餐饮和“村企共建”为主的特色经济,使农民增收步伐明显加快。2008年,全村线辣椒收入达到123.7万元,仅种植线辣椒一项人均收入就达1945元。同时,发动有专长的村民成立新建村养殖业协会,按照“农户入股,联户经营,按股分红”的牛羊贩运育肥模式,每10户为一组联营,由协会从10户中选出一户养殖大户负责搞牛羊育肥,年终按效益进行分红。由此,新建村的养殖业开始从零散圈养逐步发展成为规模养殖,使养殖业收入占到村民收入的21.5%。

  村“两委”班子积极动员和鼓励有闯劲、有专长的年轻党员外出创办以“特色拉面”为主的餐饮业和运输业,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想要外出经商的党员和群众争取到520万元的小额贷款,进一步扶持壮大餐饮业。目前,新建村有50余户180多人在外搞餐饮、运输业,足迹遍及26个省市、55个大中城市。

  为有效发挥妇女在增加收入中半边天的作用,新建村党支部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与青海伊佳民族用品有限公司实行“联姻结对共发展”,让伊佳公司的生产车间延伸到村里、设在农户家里,农民开始成为“股东”和“员工”,多种经营迅速鼓起了新建村人的腰包。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49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4450元。

  新建人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作者:赵生宽 苏昂欠)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餐饮 办公桌 办公桌椅 50元 5元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