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共和国检察人物(三)

  王松苗/主编

  ■“革命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招兵买马,在这点上,罗荣桓同志做得比较好,也比较成功,他的特点是既来之,又安之。”

  对于罗荣桓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也是极为了解的。罗东进说:“他们长期在一起,主席对我父亲挺信任,几次对他委以重任。”

  1932年10月宁都会议后,毛泽东被“左”倾领导者排挤出红军。罗荣桓也受到冲击,他先是被调往江西省军区任政治部主任,后又被调到总政治部任武装动员部部长。虽然身处逆境,罗荣桓仍积极工作。他负责扩大红军,便带着少先队总队长张爱萍等到兴国、瑞金一带调查研究,总结扩大红军的经验。

  由于罗荣桓在扩红中作出了优异的成绩,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获得银质奖章,并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

  后来,毛泽东多次就此事赞扬罗荣桓。一次他说:“我们革命要想成功,没有人是做不到的,革命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招兵买马,在这点上,罗荣桓同志做得比较好,也比较成功,他的特点是既来之,又安之。”

  之后,随着革命的发展,罗荣桓又多次承担起招兵买马的工作。

  1947年7月27日,东北局作出关于成立二线兵团的决定,并决定由罗荣桓主持此项工作。就此,他承担了电报中提出的“我们拟明年四五月再扩大一百个新兵的团”的艰巨任务。在这项工作中,罗荣桓的组织动员能力再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48年1月上旬,罗荣桓主持召开了北满的吉林、牡丹江、松江、合江、龙江、嫩江、辽吉7个省的省委和省军区负责干部参加的会议。一天,东北军区召开会议,当时的松江省委副书记兼省军区副政委李德仲也参加了。罗荣桓一坐下就宣布开会。李德仲一看到罗荣桓,就知道会议肯定是讨论组建二线兵团,要扩军。于是,他紧张地思考:如果分配的指标超过我们的能力,完不成怎么办?曾经跟罗荣桓打过交道的李德仲知道,罗政委很会做思想工作,说话很有说服力,他提出的任务和要求,几乎没办法不接受。于是,他低着头,心想,要是罗政委没有看到我,就好了。

  罗荣桓在全面分析了全国和东北的战争形势后说:“今天这个会议主要是落实兵员。目前正在训练的第一批40个独立团,必须在1月底以前每团补足2500人,一个也不能少。而且要切实保证兵员质量。……第二批独立团,我们经过同各省商量,决定再成立126个。其中北满46个……”最后他说,“任务已经明确了,北满要扩大20万翻身农民参军。”说到这里,他突然问:“松江省委的负责同志来了没有?”

  李德仲只得站起来答道:“来了。”“啊,是李德仲同志,你到前面来坐,今天这出戏要你来唱主角哦。”等李德仲挪到前面坐下,罗荣桓问道:

  “东北局决定在松江动员5万人参军,有困难吗?”

  “有困难。”李德仲直率地说,“我们省总共只有270万人口,已经动员了3万,再动员5万,恐怕是完不成。”

  罗荣桓没有正面反驳他的话,而是很和蔼但又很坚定地说:“你们松江土改是比较健康的,搞得是好的,有群众基础。这个数字不算主观。农民有了土地,就会起来保卫他们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只要我们有群众观点,相信农民的觉悟,认真做好动员工作,任务是一定能完成的。你不要着急,会后,你们省委认真研究一下,再答复我。”

  散会后,罗荣桓又找到李德仲,他向李介绍了中央苏区扩红的经验。他说:“这里面有一条规律,就是打土豪分田地搞得越好的地方,参军的人数就越多,质量也越好。东北局是充分考虑了你们的情况才下达这个数字的。”

  回到省委后,李德仲向领导作了汇报,松江省委决心执行东北局的决定。出乎李德仲意料的是,这项看起来十分艰巨的任务,完成得却十分顺利。到1948年3月,松江全省报名参军的有5.3万人,经过筛选,最后参军者有5.1万人,比罗荣桓提出的数字还多1000多人。

  从东北全境来说,此时,第一批组建并已训练完毕的独立团实际达到88个22万人,绝大部分补充了主力。同时,将地方部队和二线兵团的部分人员另编成14个独立师。到1948年8月,东北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达70万人,加上地方武装,总兵力达105万人,为解放东北和进军华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任务的完成,再次令人信服地看到了罗荣桓出色的组织动员能力,难怪毛泽东说他,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