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产学研“纵贯线”开拓市场路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3日08:34  东方网-文汇报

  钠硫储能电池“加入”城市电网,不仅能在用电低谷时储存电能,待到用电高峰时送电支援;还能将风力发电机、太阳能发电装置产出的不稳定电流存储起来并转为稳定电流,输入电网。

  从2006年至今,这项此前在实验室里“窝”了30多年的技术,快速完成了2兆瓦规模的中试;明后年将发展成适合市场应用且能大规模生产的产品——一个预计价值上千亿元的储能系统市场,即将被打开。

  早在上世纪70年代,钠硫蓄电池就已在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实验室中诞生,却迟迟未能走向市场。

  3年前,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与上海电力公司共同打造了一条由研发直通产业的“纵贯线”,钠硫电池产业化得以快速推进。

  产业化与奖项、论文,孰轻孰重?

  以钠为阴极、硫为阳极,钠硫蓄电池的能量密度是镍氢电池的4倍,铅酸蓄电池的10倍;能连续充放电2万余次,使用寿命长达十余年;而且,“寿终正寝”后不会污染环境。

  上世纪70年代,我国在实验室里制成了车用钠硫蓄电池。可此后的30多年中,它只是在实验室中不断地被改进完善——就像一个待嫁的姑娘,嫁妆越攒越多,却不知能嫁给谁。为她找个好“婆家”,对她的“父母”——科研人员来说,是件麻烦多多却无甚“好处”的事儿,不如承接国家项目、发表论文、拿奖来得实惠,不仅有面子,职称也升得快。

  可是,成果“窝”在实验室里,谈何造福社会?近些年来,上硅所出台一系列措施,大力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在科研人员考评上,产业化的业绩与承接国家项目相当,鼓励大家把自己的成果推向市场。

  2006年,上海电力公司找上门来,希望与上硅所合作研发,争取在2-3年中,将原先的车用钠硫蓄电池改造成适用于电网的大容量储能系统。一条产学研“纵贯线”由此迅速布设:2007年完成单电池研发、2008年电池模块研制完毕、2009年攻关百千瓦级储能设备、2010年实现世博会示范应用,到2011年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

  改变一味追求高性能的“惯性”

  在打造“纵贯线”每一个环节之时,所有行动都直指终极目标——将这个技术雏形尽快培育成能打开市场的“王牌”。

  2006年,在上海市、科技部、国家电网以及中科院支持下,上硅所和上海电力成立了非法人、企业化运作的研发机构“钠硫电池研发基地”,60多名科研人员组成了研发梯队。改变一味追求高性能而忽视性价比、忽视时间表的“惯性”,上硅所的科研人员逐步适应着工程化组织模式:定了时间节点如立下军令状,完成有奖,延误要罚。

  与实验室里小打小闹不同,电池要实现产业化,不仅性能要稳定可靠,还要能投入大规模生产:粉体制备、陶瓷烧制、电池组装……每一步都要实现自动化,每一步都需要技术专利、质量控制、检验与标准。“实验室里完成一个电池的金属陶瓷封装一道工序,就要两天。”基地技术负责人说,“现在用我们自己研发的设备,一天可以封装24个电池。”

  从2006年至今,他们已形成了26份设备操作规范、25份工艺文件、12份检验规程,以及多项技术专利。到今年中试完成时,基地不仅掌握了大容量电力储能系统的成套关键核心制造技术,还设计制造、采购了中试生产与性能评价装备170余套,其中2/3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是项目组的另一个共识:只有掌握了知识产权,实现关键生产设备国产化,才能掌握主动权,使产品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引入更多合作伙伴有利产业化

  从2006年至今,来自各方的研发资金多达数千万元。随着新能源并网、电网峰谷差增大,大容量钠硫电池储能系统的市场需求正在扩容:就上海而言,用它削减电网峰谷差,就可带来每年几十亿元的经济效益。到2015年,储能电站的需求是3200兆瓦。

  目前,世界上仅有日本实现了钠硫电池的量产。“2年后,日本每年的产能将达到130兆瓦。”上硅所所地合作处处长夏天然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钠硫电池产业化的国家,明年年底可望实现产业化,我们的目标是至少占领国内市场。”

  从产业规模来看,钠硫电池的产业化道路还很长。“上海电力公司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用户;而我们的长处仍然在研发。”夏天然认为,为避免研发人员包打天下,适时引入更多专业合作伙伴,对钠硫电池产业化更有利。

  “未来一年,基地将把精力集中在打通技术链,并使生产线能够‘复制’。”他说,今后通过技术许可,要让钠硫电池储能系统在全国遍地开花。

  本报记者许琦敏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