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童谣啊童谣,遥远的童谣?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3日08:34  东方网-文汇报

  上海市优秀童谣征集评选活动最近结束,100首经典童谣和新创童谣在应征作品中胜出。不过,活动主办方负责人之一的市文明办未成年人工作协调处处长蔡伟民有些感慨:“这个评选已经搞了好多年,但能传唱开来、流传下来的童谣不多;就算流传下来了,也很难像当年一些经典童谣那么风行。”他说得不错,一位年轻妈妈告诉记者:“我儿子喜欢念的童谣,也就是我小时候流行的那几首。”

  记者搜索“当当网”的少儿书籍畅销榜,连翻十几页,几乎寻觅不到童谣的踪迹。新创童谣像是点缀会场的盆栽,组织创作、评比时摆出来倒也很可一看,后来就不知去哪儿了。

  童谣已成鸡肋?

  “我们小时候可玩的东西少,一首童谣就会带来很多乐趣;而现在的小朋友,游戏花样太多了,童谣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蔡伟民这样分析童谣“没落”的原因,认为孩子生活环境变化是一大因素。但暂且不论原因,专家们都为“童谣式微”遗憾,因为童谣“绝非鸡肋,食之也绝非无味”:它是儿童启蒙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市政协委员、上海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王光东说,一遍遍地唱念童谣,对孩子是很好的教育,能帮助他们培养想象力,甚至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以后的处事方式。

  “童谣至今都是幼儿教育的主要形式!”市政协委员、中福会托儿所所长陈磊很赞同王光东的说法,她所在的幼儿园,童谣贯穿于幼儿教育的各个方面,洗手、排队、做早操,甚至摆放桌椅,孩子们做每件事都有专门的童谣可唱,“那些浅显易懂、重点语句反复出现的童谣,很受小朋友喜爱,对他们提高语言能力帮助很大,还能教一些好的生活习惯。”

  不少年轻父母对童谣怀有热忱。白领王小姐的女儿今年两岁半,常常自己咿咿呀呀念念有词,“如果有几首能让她感兴趣的童谣给她念,效果应该更好。”王小姐说,童谣或许有开发心智的作用,但遗憾的是,除了自己童年时就已流行的几首,新创的好儿歌很难找。

  要不要许多“意义”?

  什么样的童谣才是好童谣?王光东不主张强调“意义”,他说:“好的童谣创作应该契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活动方式和生活环境。但现在许多新童谣硬加进了本应给成年人看的东西。”翻看今年新入选“上海优秀”的100首童谣,其中不少很有些“宏大叙事”的架势和味道,模仿着小孩子的口吻,说的却是大人的思想教育内容。“现在新创作的童谣很多被赋予教化意义”,蔡伟民也说,在这100首作品中,他个人最喜欢一首由一位退休老师写的“自动门”,道理很简单,它写的是日常生活情景,小朋友理解起来不难,与上海那些经久流传的童谣经典有异曲同工之妙。

  “童谣能不能流传下来,还要看它够不够口语化、具不具备音韵特点”,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段宝林说,“童谣的创作比一般诗歌写作的要求还高。很明显,如今很多童谣的语言过于文学化、书面化,不符合儿童的口语习惯,这就引不起孩子的兴趣。”

  “童谣不要生硬说教,不要讲很多的道理,形象化、口语化的童谣最受小朋友喜欢。”“小椅子、小桌子,亲亲嘴、好朋友”就是陈磊赞赏的形象化的童谣,对养成良好习惯的要求经过童谣修饰,变成了一种孩子乐于参与的游戏。她建议,童谣创作要源于孩子们的生活。

  因为不与游戏做伴?

  “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儿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念起这首童谣,几个小姑娘跳着橡皮筋、裙角飞扬的情形就会跃出许多人的记忆。而如今的新创童谣,“演出形式”似乎“偏静”了一点,最热闹也无非是小朋友们齐齐朗诵。过去的童谣很多都配上动作,或和游戏结合,在游戏中流传,大小朋友传给了小小朋友;而今天的童谣,显得有些“孤独”。

  “现在的孩子与伙伴一起玩的机会少,童谣就更难流传开来了。”段宝林的话说中了蔡伟民的另一个担忧。蔡伟民告诉记者,童谣创作评选活动,一直在争取更多未成年人参与,但为难的是,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重,连玩都没空,自然也没空花心思写童谣。

  本报记者刘力源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