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卡尔扎伊乱中取胜 美国更愁对阿战略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3日09:25  国际在线

  阿富汗独立选举委员会2日宣布,取消原定于7日举行的第二轮总统选举,现任总统卡尔扎伊获胜当选阿下任总统。

  正在喀布尔访问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当天发表声明,祝贺卡尔扎伊当选。

  对手退出 卡尔扎伊不战而胜

  参加总统选举的两名候选人之一阿卜杜拉此前一天宣布,由于选举公正性毫无保证,他抵制原定于本月7日举行的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此前,他曾提出3项参选条件,包括撤换阿独立选举委员会主席卢丁等,但遭到卡尔扎伊拒绝。

  卢丁2日在喀布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由于阿卜杜拉退出选举,卡尔扎伊成为唯一候选人。为了避免浪费资金和在选举中发生不幸事件,选举委员会决定第二轮投票不再举行,卡尔扎伊当选下任总统。

  阿卜杜拉的发言人公开表示,阿卜杜拉不接受选举委员会的这一决定。卡尔扎伊当选“缺乏合法性”。这一决定“将使阿富汗形势更加复杂”。

  最终未能形成联合政府

  据报道,过去一周内,卡尔扎伊和阿卜杜拉的团队一直就组建联合政府和化解选举危机进行谈判。由于双方意见分歧严重,谈判最终破裂。

  一些美国和联合国官员曾表示,新一届阿富汗政府应是一个得到广泛支持的联合政府,将卡尔扎伊、阿卜杜拉和其他有影响人物的支持者吸收进政府,联合对抗塔利班。

  卡尔扎伊先前说,愿意把先前的对手任命为内阁成员,但一直拒绝以正式联盟方式组建各方分享权力的联合政府。

  阿卜杜拉宣布退出第二轮选举时说,他没有“为换取什么而作出这一决定”。

  阿富汗8月20日举行总统选举。根据初步统计结果,卡尔扎伊赢得54.6%的选票。但联合国主持的阿选举投诉委员会10月19日公布的调查报告认为,选举中存在严重的舞弊行为,要求阿选举委员会重新计票。根据重新计票结果,卡尔扎伊的得票数未超过50%。阿选举委员会随后决定,由首轮得票数前两位的卡尔扎伊和阿卜杜拉参加11月7日举行的第二轮投票。

  别无人选 美国只能接受现实

  阿卜杜拉1日宣布退出选举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说:“我们将支持下一任(阿富汗)总统和阿富汗人民。”

  分析人士认为,这一表态是出于无奈——美国眼下找不出比卡尔扎伊更理想的合作伙伴。

  奥巴马就任总统以来,美国与卡尔扎伊之间矛盾凸显。美国官员公开批评卡尔扎伊领导不力,扶植军阀。卡尔扎伊则多次批评以美国为首的驻阿外国军队在军事行动中造成平民死伤。

  与普什图人卡尔扎伊相比,阿卜杜拉更非美国理想人选。后者属于塔吉克族,受到普什图人排斥。

  普什图族和塔吉克族是占阿富汗人口比例最多的两个民族。按2004年7月估计,普什图族占人口38%至44%,塔吉克族占25%。

  塔利班成员绝大多数是普什图人。美国希望争取塔利班温和派的支持。如果阿富汗由一名塔吉克人领导,这一愿望难以实现。

  美国海军研究院文化与冲突研究负责人托马斯·H·约翰森坦言:“假设阿卜杜拉赢得第二轮选举,阿富汗将陷入内战。”

  在西方国家眼中,前财政部长、普什图人阿什拉夫·贾尼有治国之才。但贾尼缺乏民众支持,在8月首轮总统选举中得票率位居第四。其他普什图人与卡尔扎伊在地位和资源方面更难以匹敌。

  美国对阿战略更多变数

  分析人士认为,强有力的阿富汗合法政府,对美国推进对阿战略至关重要。但第一轮选举中舞弊行为多和阿卜杜拉退出第二轮选举,给新一届卡尔扎伊政府合法性蒙上阴影。

  按照希拉里的说法,阿卜杜拉决定退出第二轮选举,不会破坏新一届卡尔扎伊政府的合法性。卡尔扎伊接受举行第二轮选举行动本身“就赋予他今后的合法性”。

  路透社注意到,希拉里没提及卡尔扎伊是在美国压力下才同意举行第二轮选举。

  卡尔扎伊2001年在美国推翻塔利班政权后开始执政。在他领导下,阿富汗人未能摆脱贫穷和动荡的生活。他与军阀的密切关系屡受诟病。民众对卡尔扎伊政府的不满与日俱增。

  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高级顾问大卫·阿克塞尔罗德1日说,阿卜杜拉作为国内的反对派领导人退出大选,并没有明显扭转阿富汗大选局势。以往进行的民意测验都显示,阿卜杜拉可能落选。他的退出不会对奥巴马政府制定未来对阿政策构成影响。美国将同卡尔扎伊及其政府打交道。

  阿克塞尔罗德当天特别提到,美国将与卡尔扎伊总统商量解决阿富汗政府内腐败现象严重的问题。

  白宫高级顾问瓦莱丽·贾勒特当天说,奥巴马总统仍在就阿富汗战争政策问题与其高级助手进行磋商。对于阿富汗选举中出现的混乱状况和阿卜杜拉突然退选,是否会使奥巴马加速或推迟阿富汗战争决策的制定,贾勒特未置可否。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