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有偿家教为何屡禁不止?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3日10:41  安徽市场报

  日前,山东、浙江等地纷纷将教师有偿家教写入立法,严禁在职老师搞有偿家教;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近日也明确表态,反对教师利用职务之便进行有偿家教。连日来,教师搞有偿家教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那么,有偿家教在我省情况如何?我省是否也会出台规定禁止教师这一行为?记者近日就我省中小学教师开展有偿家教问题进行了调查。

  调查:

  约七成老师有过家教经历

  我省中小学教师有没有从事有偿家教活动?有的话占多大比例?连日来,记者在省城部分中小学走访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中老师称,以他所在学校为例,约有七成老师都有过家教经历,而且以高二和高三教师为主,对于像他这样的名校老师,至少有七成以上老师曾经或正在从事家教。

  据其介绍,高中年级老师一般负担都比较重,许多老师也不愿意带家教,即使自己不想做,也有很多家长会找上门来,有时是盛情难却;在学校有名气一点的老师,经常会有学校领导找到该老师,希望给某位领导家子女补课,这时候一般是很难推脱掉的。当前合肥中小学老师带家教有两种形式,一是以家庭形式带学生,这一般都是教师自己的学生,每节课一对一辅导费用每小时在80元-150元不等;也有几个学生共用一个教师的情况,这种情况学费会适当减少一些。另一种形式是老师受辅导机构之邀,在民办辅导机构代课,一般收费在一节课60元至200元不等。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有偿家教目前在合肥依然存在,有的是以家庭形式带学生,进行有偿补课、辅导;有的是在辅导机构兼职带;甚至有部分学校老师在外租赁房子,进行有偿家教。

  现状:

  数理化和英语老师最吃香

  家住合肥市世纪花园小区陈群(化名)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自己儿子在合肥一所市示范高中上高三,当年中考分数以6分之差没有考上合肥一六八中学,进入了“第二梯队”,眼看离高考越来越近,今年9月份还是通过“关系”找到合肥一所重点高中老师给孩子补课。据陈女士介绍,她儿子班里有不少同学都在请家教,有的是自己学校老师,也有的是合肥一些名校的老师。

  据记者调查,当前家教内容以数理化和英语居多,通常都是学生家长提出来的,老师开始推辞,家长就死缠硬磨,或者托熟人说情,最终同意帮助学生补差补缺。另据蚌埠市一位家长透露,该市蚌埠二中一位老师,因名气大,领导和家长推荐的学生较多,后来所带学生超过30人。

  据调查,教师家教主要集中在城区学校,农村教师很少;其次是知名学校教师和一些名气大的老师带家教比较多;数理化和英语老师要比其他科目老师带得多。

  追问

  教师有偿家教为何屡禁不止?

  安师大教育学院副院长阮成武表示,教师有偿家教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除了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以及个别教师受经济利益驱动、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等因素外,优质教育资源不够均衡、选拔学生的考试制度不够完善也是重要的原因,虽然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说学校不以升学率论英雄,但只要考试仍作为中高考录取依据,这个问题就可能存在。

  阮成武建议,有效遏制有偿家教,应从根本上解决好三方面问题。一是不断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真正实现分数不再是衡量中高考唯一标准。二是着力推进教育的均衡,使得中小学师资相对均衡。三是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有从事有偿家教者,给予严肃查处。

  惩治:

  查处有偿家教“有法可依”

  昨天,记者把了解到的情况向合肥市教育部门求证,合肥市基教处一位负责人表示,到底有多少教师在从事家教或者在外面兼职,无法进行具体统计的,但只要有家长或学生投诉,合肥市教育部门将严格查处,绝不会手软。据其介绍,合肥市已经出台了《合肥市中小学教师违反师德行为处理暂行办法》,把教师“组织或参与有偿家教、有偿补课,私自在校外兼课、兼职”行为列在师德标准首位,对有补课行为的,将根据情况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情节恶劣的甚至给予开除或辞退等处分。

  另据省教育厅师资处负责人介绍,我省当前正在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全省范围内征求意见,明确把在职教师搞有偿家教列入教师职业道德范畴,有了规定,对不务正业的老师学校首先就可以在绩效考核上予以惩处,师德问题将作为对老师考查考核、评职定级、评聘评优、惩罚奖励的重要依据,对于有搞有偿家教等师德问题的老师将实行“一票否决”。

  相关链接

  今年3月,长沙市教育局发布《关于规范办学行为严肃招生纪律的规定》,严禁在职教师对本校及现任教学阶段的学生进行家教和有偿补课。

  今年8月,哈尔滨市出台《哈尔滨市中小学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实施方案》,其中有一条为:严禁在职教师举办或参与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类收费培训班、补习班;严禁在职教师搞有偿家教。

  今年10月,《山东省义务教育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条例》明确规定,在职教师不得从事有偿家教和兼职活动。

  相关新闻

  央视曝八大“教育潜规则”

  近年来,教育部门屡发新规,教育顽疾却毫无起色。相反,针对新规旧律,当前中小学教育还形成了多项潜规则,中央电视台曝光了其中八个,称“其积弊之深令人震惊”。

  一是“免试就近入学”异化为“争相择校”。教育部早在1984年就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要坚持让学生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禁止招收跨区择校生。但时至今日,择校现象在各地依然存在。变相买学区房、外挂户口等行为还连带影响房地产市场。

  二是择校费“被自愿”。教育部1991年就印发《关于坚决制止中小学乱收费的规定》,然而,每每开学之时,这种名义上已经消亡的择校费现象往往“死灰复燃”。

  三是奥数改头换面。很多地方叫停了“奥数”,但很快又出现了“希望杯”等这样那样的“杯”,题型类似,老师老面孔,换汤不换药。

  四是升学率还在争第一。教育部1983年就要求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但事实上,最近几年中高考结束,各中学网站上比拼的都是“谁升学率第一”、“谁育出了考试状元”。

  五是“重点班”改名“创新班”。2007年湖北省教育厅要求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举办各种类型的“实验班”、“提高班”、“创新班”等。但事实上,各学校分快慢班现象依然存在,无非名目上隐晦多了。

  六是补习班挂名“家长委员会”。今年暑假,许多中学都开办了初三和高三补习班。这些补习班还打上了“家长委员会”的名义,有的让学生写保证书。

  七是“你的学生我来教”。教育部已经表态反对有偿家教。但因市场需求和掩人耳目,“你的学生我来教,我的学生你来教,家教的东西课堂不教”很严重。

  八是全日制培训班集体易地补课。教育部1988年出台的规定中有“不得以任何借口和任何形式举办全日制升学复习班”,但学生易地集体上培训班的事仍然存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