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在风雪交加的日子里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23日05:25  浙江日报

  让人牵挂的农民工

  19日傍晚,程功凑正在吃晚饭。饭桌就是工棚边的一块水泥板,上面摆着一只捡来的可乐瓶,里面有妻子刚从附近小店兑来的散装白酒,也许是喝了酒的原因,他的脸有些涨红了,不时地,他要站起来跺跺脚,“喝了酒后,身上是热的,可脚还是冰凉的,没办法!”

  40多岁的程功凑来自江西九江,他现在是凤起东路滨江新城时代广场的泥工,脚上的解放鞋已经沾满了湿湿的水泥。“鞋子早湿透了,脚已经冻得失去了知觉。”程功凑说,干他这行也实在没办法,无论穿上什么鞋子都会湿。

  程功凑宿舍的床上只有一张草席,他说,昨天晚上下雨,被子被房顶破洞的漏雨淋湿了,现在还在外面晒着呢。记者看到,在板房的屋顶上有几个小洞,程功凑说,这些板都是在别的地方拆下来的,上面的钉子洞没有处理过,前几天下雨就一直在漏雨。白天施工去了,被子被淋湿了,无奈,晚上他和妻子只能盖湿的被子,谁也不敢脱衣睡,相互抱着取暖,熬了一夜。

  程功凑床边加宽了一个板,因为夫妻要挤住在一张床上,床边挂起来的一块布隔成了夫妻间,临铺是两个男的,他的妻子也是这间宿舍里唯一的女性。

  住在另一宿舍的程功情,床上只有一床薄被子,他告诉记者,晚上是被子一半铺在下面,一半盖在身上,再把衣服全盖在上面。“为什么不去再买床被子呢?”程功凑说,他有厚被子放在蒋村,没有想到今年杭州的冬天来的这么早,还没来得及去拿。“如果要去蒋村,坐公交车要浪费一天的时间,损失几十块钱的工钱,有这床被子先坚持几天再说,实在顶不住再请假去拿。”

  杭州有多少建筑工地?杭州有多少外来建筑工人?记者一时难以从主管部门得到权威数据,面对突如其来的严冬季节,他们特别让人牵挂。背井离乡来到杭州打拼,流血流汗,由于职业的流动性大,相对于其他企业,他们的社会保障水平相对偏低,这个冬天,对他们而言更难过。

  在刚刚过去的一周时间里,记者足迹遍布了杭州十余家建筑工地,令人不安的是,部分建筑工地根本没有为建设工人采取任何保暖措施,而一些临近工期结束的建筑工地,甚至连最起码的热开水都不能正常供应。

  记者就这事联系过杭州市总工会下属的建设工会负责人余国海,他坦言,建筑工人的冬季保暖确实存在问题,天突然降温后,他们也计划购买些厚棉被送温暖,但一算账,以一条棉被100元计,差不多要近百万,一时间筹不到那么多钱,他们现在也很为难。

  空调房里暖洋洋

  20日晚上8点多,室外温度已经是零下,但记者走进位于庆春东路的杭州国际机场大厦项目部的员工板房里,扑面而来的温暖把记者一下子包围了。板房宿舍外装满了空调外机,屋里的壁挂式空调源原不断向外吐着热气。

  周传海夫妻俩正在房间里看电视,夫妻都在工地上干泥工,这个单间是公司提供给他们的夫妻房。“没想到,在杭州打工,能有这么好的待遇,我和老婆说,做梦都想不到的。”周传海说这话时,看着妻子乐了。前几天降温时,公司宣布暂时停工。得空的时候给老家打了电话,老家正下了大雪呢。“我和妻子一直在说公司的好,即使我们现在在老家,也不会有这么温暖,家里谁舍得用空调呀。”

  陈晓也是夫妻俩都在这里打工,他们被安排在了另外一座板房里,夫妻俩说,这里的宿舍跟家里一样的温暖,虽然前几天很冷,但是在这里有热饭菜,24小时有开水,一点也没有感到不方便。

  在职工浴室,又新装了20余个淋浴水龙头,项目建设企业中天建设的项目部经理俞永朝说,这是公司花了20多万元安装的“空气能热水器”,这种环保设备是利用空气能来加热,在热量不足时,再通过电来加热,确保全体员工每天24小时都能洗上热水澡。

  “项目要想建设好,农民工兄弟的身体是关键。”俞永朝说,在天气突然变冷后,公司在下雨的第一天就决定停工待产,让有需要棉被的员工自行上街购买新棉被。那天,有人买回了电热毯,有人搬回了新厚被,好不热闹。为了防寒,公司对后勤部下了三道命令:确保员工24小时洗上热水澡,开水房24小时供应开水,每餐要有热腾腾的饭菜。

  在大门口,记者看到,公司写的一份致全体农民工朋友的一封公开信,信的最后是:“公司向大家承诺,年底放假时,每个人的工资会提前准备好,每个人都能高高兴兴地回家过年。”

  来自重庆的辣妹子王言梅指着这封公开信说,看了公司领导的承诺,亲身体会着寒冬季节的温暖,这简直比吃了重庆麻辣烫还让人暖心啊!

  走进温暖的“家”

  11月17日晚饭前,洗了个热水澡,换上贴身保暖内衣和棉衣外套后,来自重庆的17岁小伙子魏文武来到杭州市救助管理站的食堂,一碗热腾腾的米饭,加上两盘新鲜的小菜,小伙子胃口大开。“真没想到,救助站有这么好。”吃饱饭后的魏文斌乐呵呵地感受“家”的温暖。

  “半个多月没有洗过澡了,衣服脏得不像样子,现在的新衣服都是救助站叔叔阿姨送的。洗澡的时候,我直想哭,真的!”头上散发着洗发水香气的魏文武显得很帅气,这与他刚进站时灰头土脸的样子判若两人。

  9月份来杭州,魏文武找了一份帮别人发小广告的工作,白天四处打游击,晚上就躲在网吧里上网混时间,好景不长,前不久,印制非法小广告的老板被警方抓了个现行,魏文武随之失业了。

  失去了生活来源的他,无奈之下报警求助,来到杭州市救助管理站。 “我的父母很早就离婚了,要不是不能久呆,我也不想回家,真想在救助站呆一辈子。”说完这话,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与魏文武第一次来杭州救助站不同的是,3位来自湖北的女孩当晚踏上了回家的火车。她们在半个月前先后被送到救助站,因为被查出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后被送往对口医院免费就医。

  出院后,救助管理站考虑到天气寒冷,很快为她们买好了回家的车票,救助管理站还专门派出工作人员护送他们回家。来自湖北荆门的唐秋霞眼里闪着泪花说:“杭州为我们治病,又给我们添置了冬衣,还买了路上的食物,我们真的有说不出的感谢。”

  负责此次护送3位女孩回家的是救助站原站长戴旺生,这位年近六旬的老站长亲自上阵,缘于管理站近期的护送任务特别繁重。杭州救助管理站站长赖勤说,由于寒冬提前来临,进站求助人数明显增多,考虑到后期恶劣天气的不确定性,救助管理站加大了“快进快出”的力度,连办公室人员都被抽调到一线,目前有30多位同志正在护送老、弱、病、残等特殊求助者的归家途中。而救助管理站自杭州降温以来,启动了应急预案,对进站求助人员实施24小时不间断服务,以帮助他们尽早返乡,确保他们返家后安然过冬。

  就在记者结束采访准备离开时,一辆满载着棉衣、棉被和袜子的货车驶入救助站。据站里的工作人员介绍,这是救助站出资为求助者购买的近千套过冬衣物,将无偿分发给有需要的求助者,使他们都能温暖踏上归乡路。

  冬夜,艰难的救助

  18日晚饭后,杭州的天空飘起了雪花,这是入冬后的杭州第一场雪,雪下得不大,但刺骨的寒气,还是让走出办公室的杭州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处长陈国民打了一个寒颤。

  陈国民停下脚步,掏出手机,拨通了杭州救助管理站的赖勤的电话。“晚上8点半以后,准备上街救助,多带些棉衣和食物……”之后,他又返身走回了办公室,拿起电话分别通知杭州五个城区的街头帮扶小分队,要求他们雨雪天气期间增加上街劝导的密度,确保所有需要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救助。

  杭州以美丽的风景吸引了全世界的游客,伴随而来的是杭州要比周边同等城市多3倍以上的流浪乞讨人员。陈国民说,这让他感到肩上的责任的重大。面对突如其来的寒冬天气,当天上午,杭州市有关部门特事特办,下发了紧急明传电报,要求从当天起至明年3月31日期间,开展“冬季送温暖”救助管理活动,实现对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应助尽助、应救尽救,“确保不出现一人冻死街头的悲剧发生。”

  陈国民说,这是他们工作的底线,但对于这个目标,他的心里没底。

  主管救助工作多年的陈国民预感这次救助行动会出师不利,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晚上的救助行动无功而返,以救助站为主的各路小分队传来了消息,当晚他们分别在天桥底下、公园凉亭和街头屋檐下,先后劝说40名露宿街头者,去救助站享受热水澡、暖被窝,却遭到了露宿街头者的“冷遇”,现场无一人主动接受到救助管理站接受帮助。

  就在那天的中午时分,记者在解百天桥上遇到了年过六旬的乞讨者段阳杰,寒风中他抱着个碗,向路人行乞。老人的脸已冻得通红,手上也出现了冻伤。他不停地摇着碗,让碗里的硬币发出声音,希望吸引路人的注意。

  “这么冷还是回家吧。”记者给他一块钱,希望与他交流,他看看我,没说话走开了。

  那天晚上,帮扶人员在天桥底下看见他坐在一堆破棉絮中睡着了。救助站里的人认出了他,原来他前不久被护送人员送回安徽老家,此时护送人员还在回杭的路上,老人却已经抢先回到了杭州。工作人员送给了他一件厚棉衣和一袋食品,老人自始至终没开过口,工作人员最后放弃了做他的思想工作。

  在大关公园的凉亭里栖身的一位老汉,面对要他去救助站的邀请,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不去,不去,一去你们就要把我送回老家,我可不想回家去。”老汉说,他出来流浪已经20多年了,家早就不存在了,他习惯了在外流浪的生活,如果仅仅去救助站里暖暖身子,不送他回家,他愿意去的,这个条件不能满足,那好意就心领了。

  “事实上,这是当前救助制度与现实矛盾的症结所在。”常年从事劝导的救助工作人员张小明说,国务院的条例规定流浪乞讨人员自愿接受政府救助,不得强制,一旦流浪乞讨人员进入救助站后,救助站有义务帮助受助人安全返家,这也是法律规定救助站的责任。

  而实际上,目前除了一部分在外打工不着或遭遇意外事件的人需要救助站资助路费返家外,不少人因种种原因不愿意返家,他们或以乞讨为生,或习惯于无拘无束的流浪生活方式,而现行的法律规定,除老、弱、病、残和未成人外,其他人不得实施强制性的救助措施,这也是救助站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也是城市管理中难点问题。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