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在网上炒得火热的“韩寒小师妹”陈迅喆与南师附中牛人匡超展开了一场“野路子”是否也能上北大的对话。他们俩,一个是初中都没毕业,靠“野路子”成为最年轻的中国博客作家,一个是被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的名校优等生;陈迅喆认为并不一定非要通过学习成绩来成为上大学的标杆,匡超则认为“目前最好的选择人才的方式仍然是高考”。(12月02日《扬子晚报》)
陈迅喆认为并不一定非要通过学习成绩来成为上大学的标杆。这并无道理,因为学习成绩也许仅仅是对教学大纲的领悟水平,它代表的只是个人对所有能涉及课程内容的一种渗透力。由此这种高分的全才就正如陈迅喆所言:“匡超这种人属于教育体制内的全才”,注意只是教育体制内的全才,但在体制外呢?并不一定,事实也证明很多这样的全才在体制外什么也不是。所以,为什么一个单纯的学习成绩成了上大学的标杆呢?也许以前有更多的“陈迅喆”、更多的“匡超”,但通过学习成绩的量化吞进去后再产出来,最后就什么都不是了。同时她说:“我通过最近几年的自学,加上四年的社会阅历,我也算是一个城外的全才。我刚刚和许多本科生、硕士生竞聘,最后成为一家广告公司的首席文案。”对此,只能说全才可以有多角度的,但在目前只有通过统一的量化再统一的生产,出来统一的拿个证证本本也许比什么都重要,欣慰的是陈迅喆所言的那家广告公司并不吃这一套。
匡超认为目前最好的选择人才的方式仍然是高考成绩。匡超说的何尝不无道理?高考固然不完美,但它却最公平。是啊,我们的社会渴求公平,我们的教育渴求公平,而高考是能统一量化的一个标准,最能体现公平。总不能没有高考某大学想要谁就是谁,某同学想上哪大学就是那大学吧?匡超说:“尽管很多没在学校教育体制下的学生也很优秀,可是这种优秀并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一语中的,直切要害。诚然匡超也认定了教育体制外还有很优秀的学生。
俩人的观点分不出孰是孰非,“野路子”也好,名门正统也罢,不可否认陈迅喆和匡超都是极个别的牛人,是极个别的现象,当牛人成为现象,那就不是极个别的问题,而是社会现象范畴内的话题。就像当年“韩寒现象”一样,已经超越了上不上大学、怎样上大学的话题,成为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命题。所以,我们与其讨论“‘野路子’能否上北大”,不如求解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命题?
稿源:红网 作者:北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