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中广网北京12月3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12时08分报道,登月探月是中国人的千年梦想,2007年10月24号的18时05分,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那一刻,全世界把目光与喝彩都给予了中国。但这只是“嫦娥”探月工程的第一步“绕”计划的实现,随之而来的“落、回”计划将近一步聚焦我国探月工程学科研究、尤其是在宇航动力学研究的进展上。
今天,我国第一个研究人造天体运动规律的宇航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正式挂牌成立。现在,我们就马上连线上午刚刚参加完挂牌仪式、我国顶尖航天专家、宇航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济生院士。
主持人:首先要祝贺你们,这个实验室今天终于成立了。自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以来,我们的航天专家一直在持续不断、始终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尤其是在对探月工程起决定因素的“宇航动力学”方面做刻苦研究和公关。您先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宇航动力学?
李济生:所谓宇航动力学就是各种卫星和空间的飞行器它在空间是怎么运动的,我们怎么样去控制它的运动,怎么改变它的轨道,使它满足我们的要求,怎么样精确地计算出他的轨道来。宇航动力学可以说是各种航天器应用的一个基础,不管什么航天器要很好地应用它,必须受到要解决宇航动力学的问题。
主持人:刚才我们提到了“嫦娥一号”卫星,目前我国已实现探月工程计划中 “绕”的阶段,那么,宇航动力学的研究对接下来“落、回”步骤的实现乃至未来我国在登陆月球、火星探测等空间技术应用方面,是否有着密切的关系?
李济生:作为嫦娥一号来讲,它要想飞向月球,要想绕着月球来运行,那么地球到月球的轨道,我们应该怎么样控制它才能让它精确到月球附近,然后到月球附近以后,还要制动,降低它的速度,使得它才能够绕着月球运行,绕月球运行的轨道也是事前设计好的。同时它不能随便落到什么地方,落在月球的背面我们就看不到了,要让它落到指定的位置。第三步还要回来,整个控制就更加复杂,返回地球,而且能够安全地降落在地球上,整个过程都是需要宇航动力学来解决,来分析研究的。
主持人:目前,世界上那些国家具备这样的技术?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处在全球什么水平?
李济生:从现在来看,水平最高的是美国和俄罗斯,美国几十年以前就实现了到月球的探测,并且从月球安全地返回地面。我们根据我们国家的具体情况,我们也在研究月球探测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航天器。就从目前来看,我们国家应该说在空间技术的发展,在宇航动力学的发展这方面,应该说是处于世界上先进的水平,但是和世界的领先水平相比,我们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果说我们解决了月球返回等等这样一些问题,那么我们将完成了又一个大的跨越,距离世界上的领先水平的差距距离就会越来越小。
现在连线中央台军事评论员梁永春。
主持人:刚才我们也听到了李院士的一些介绍。我有一个疑问,这次宇航动力学研究实验室为什么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成立,而不是大家熟悉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呢?
梁永春:大家更熟悉北京航天飞控中心是因为神舟系列飞船的飞行任务,而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对我们国家来说,是我们国家建设最早、承担任务最多的航天测控基地,从我们国家第一颗卫星东方红开始一直到神州飞船,西安中心都参加过这些任务,它虽然不是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机构,但是在航天测控方面的技术实力是国内顶级的,由他承担前沿性的探索任务更适合。
主持人:刚才我们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宇航动力学研究水平的提升,这个学科的提升对于日后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
梁永春:可以说今天这个实验室的挂牌是我国航天事业加速发展的重要的标志,因为我们国家以前发射过很多的人造卫星载人飞船,测控精度虽然比较高,但这些飞行器都是在地球轨道上运行的,距离地球是比较近的。下一步我们要发展一些深空探测的项目,比如说我们要登月,要向火星或者更远的太空发射探测器,这就需要有更强的测控能力,所以要成立这样一个实验室,研究发展更高水平的宇航测控技术。
李院士讲到的,国际上宇航测控能力最强的是美国,2005年,他牵头搞的深度撞击实验,发射的坦普尔1号在距离地球1亿3000万公里上的距离上准确击中目标。能在这么远的距离进行这么高精度的宇航测控,现在别的国家还做不到。俄罗斯在前苏联时期完成过无人飞船的登月飞行,它的测控水平也是比较高的。现在和中国基本上处与一个水平线的欧洲航天局、日本,也在开展深空探测的研究,我们基本上是同时起跑,就要看谁后劲足、跑得快。
今天这个实验室的成立,应该说是我们起跑过程当中一个重要的助推器,我们将来的航天器要飞向月球、飞向火星,甚至飞向更远的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