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口口声声埋怨托老所却又坚持不肯“转所”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5日02:56  扬子晚报

  家属说托老所的管理和服务不规范,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却始终不把老人转走;托老所却嫌家属无端插手管得过多,表示民办托老所不是政府机构,家属如果不满意可以走人。结果双方各执一词争论无果,托老所一气之下将家属告到法院,什么条件也没有,就是希望对方走人。但法院面对躺在托老所里的中风老人,不忍判决,于是出面调解,双方不得不在别别扭扭中相处下去。这是前天发生在南京的一桩“官司”,记者介入采访后发现,这起难断的官司留给了我们一串思索。

  托老所所长:家属对护工“指手画脚”,影响正常运转

  南京市凤凰三村托老所所长张士昌昨天为难地找到记者说:他所里一位中风老人的女儿,每天从早到晚来照顾母亲,他本来应该很欣慰,本来超负荷的护工可以得到适度的休整了。可事实上不然,“这位也已退休的女同志,就像我们托老所里的监管,她每天从早到晚对所里的大小事管理、每位护工的工作细节一一详细观察记录,并不时跟进指出其错误或失误。”张所长说,这本来也不是什么坏事,问题是“她还在监管过程中不断地与工作或护理人员发生口角,严重影响了托老所的正常运转,更令人不能接受的是,每当有新人入住,她就会在一边做鬼脸,让对方不知所措。”

  据介绍,这位女士姓吴,她70多岁的母亲因中风就近住进该托老所,享受全护理待遇。老人夜里需要护工翻身五六次以上,但因老人及其儿女的生活条件不是很好,一年半前入住时张院长让她享受了全护理中最优惠的价格。老人的这个女儿住在托老所附近,每天就像正常上班一样,来照顾母亲。开始,大家相处得也很好,渐渐地,吴女士对所里的管理开始发表意见和建议,只是因方式不当,经常造成所里工作人员和其他老人不能安静下来。什么“护工把油带回家了”,“给老人翻身应该先洗左边还是右边了”,“护工怎么能晚上一睡就是两个小时了”等等,路见不平就要剑拔弩张的吴女士,把托老所里的气氛搞得很紧张。矛盾的激化是在今年夏季。当时所里提出根据物价局的要求,房间开空调需要老人另交空调费。吴女士当即表示不能接受,她认为母亲不需要空调,同室其他老人要开,应由其他老人自己支付,与她们没有关系。这难住了托老所。吴女士的母亲所交费用不够入住单室间,但如果她不交,其他老人也不愿交了。

  “我们虽说是民办机构,但对老人是有责任的,高温酷暑老人出了事还是找我们啊。”张所长悄悄拉过在家属中“煽风点火”的吴女士:你先把钱交了,你家里困难,我再让财务把钱退给你。张所长困惑的是,即便如此息事宁人的方式,也不能换回吴女士的理解,她不愿交钱。“请你来参与托老所的管理,我们给你适当开工资?”张士昌对吴女士说,也遭到了回绝。

  无奈张所长一纸诉状,将吴女士告到了南京市鼓楼区法院。

  法院:不敢轻易宣判,劝家属以后“少管闲事”

  今年11月,鼓楼区法院开庭审理这起托老所请求“走人”的少见官司。张所长心想:我又不收你高价,只求法院果断判决她走人吧。他在法庭上陈述,自己先后开了8家托老所,护工本来就紧缺,会经常在各所间来回照料,人手太紧缺。吴女士在法庭上则把托老所从内部管理到老人心情,统统说了个体无完肤,但最后还就是不说走。

  法院无奈,考虑到案件涉及到70多岁的老人,不敢轻易判决,让老人在严冬里抬着担架走人,就试图调解双方达成和解。不愿走的吴女士最后也跌了软,表示马上把空调费补交了,以后也尽量少管所里的“闲事”。张所长立即表示要加上一条:以后每天来所里不得超过两小时。

  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吴女士确实也在尽量管住自己的嘴,有一阵子没管闲事。但最近几天忍不住又犯了老毛病:在一次张所长领着一帮领导和居民代表参观托老所时,她又在旁边“敲边鼓”,向来人挤眉弄眼,意思是这家托老所不好,不要让老人住在这里。这一幕被张所长看在眼里,他非常气愤地二次找到法官,并找出“对方所交费用太低,所里不能接受”为理由,希望达到赶走吴女士的目的。几天前一个上午,法院再次对这对“冤家”进行了调解,对吴女士进行了批评,但仍维持上次调解的结果。谁知吴女士竟一反常态:她不仅立即交纳费用,还对张所长作了一番体贴的安抚。

  “我没料到这原来是一个陷阱。”张士昌告诉记者,吴女士原来联系安排了电视台记者来托老所“暗访”。“其实民办养老是一个苦涩的果实,即便长期跑民政的记者也很难理解其中的内幕。”张所长告诉本报记者,电视台最终还是如实作了报道,这让他非常欣慰。他透露,正是因为这个行业的艰难,他开的8家托老所已关了3家,有的是因为小区门面房太贵,有的是因为社区把没有生活来源的老人都送来,而仅靠政府部门给的有限床位补贴,运营起来实在太难。所以张士昌说现在如果再有节外生枝的事件,自己就快要崩溃了。

  家属:托老所离家不远,附近也没上规模的

  记者昨天下午采访了吴女士。她开门见山快人快语地说:我和我们家里对张所长没有意见,一个男同志忙里忙外,还要婆婆妈妈的,很不容易,听说他最近刚从北京参加“和谐中国”的表彰会回来,巧的是他被表彰的原因正是开办了几家社区养老机构。“我也知道那些国家正规机构办的养老机构,人家的护工、卫生环境、伙食状况等等,都比他们这里正规多了。”吴女士表示,自己并非要挑张所长他们的刺,她跟着监督提醒,也是为了对其他老人有一个交代嘛。

  但她对自己不注意言行并已对所里造成不好的影响,并没有认识到有什么不对。她说母亲中风在床,自己每天呵护还减轻了护工的负担,并对法院在内限制她“照顾时间”的做法表示完全不能接受。“你是否太不注意自己的言行?既然觉得凤凰三村托老所不好,为什么还要坚持让母亲住在这里?”对于记者的提问,吴女士说,住在这里就是考虑到离家近,下楼走几步就能看到母亲了。再说附近也没有比较上规模的养老院。说完,她也一付惆怅的样子。记者感觉到,其实吴女士心地并不坏,但她对民营养老机构似乎还缺乏理解和包容,完全按照市场行为来要求这家开在社区里的托老所了。

  本报记者 董婉愉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