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收入分配本质是权利保障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5日03:41  大众网-大众日报

  □ 陈才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在总体稳步增长的同时,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在拉大。特别是由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过低,“干得多,挣得少”,制约着百姓消费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12月3日《人民日报》)

  收入分配改革,无疑已成为当下民众最关心的问题,从工资统计数据被热议,到网友论坛“晒收入”的流行,再到民间对启动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呼吁,无一不指向该问题。今年4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已提出加快出台《关于加强收入分配调节的指导意见及实施细则》,说明收入分配已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当前收入分配问题的症结,在于国民收入在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的配比失衡,是向政府和企业,而非向居民倾斜的。以企业与居民的收入分配格局论,劳动者工资增长赶不上企业利润增长是一个普遍现象,企业财富明显向资本倾斜。

  另一方面,财富在民间和政府之间的分享结构也截然不同。经济学家陈志武在《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一书中指出,在中国多于76% 的资产由财政拥有,民间只有不到1/4的资产。

  对于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劳动所得是当前的共识,《人民日报》3日的评论也指出,“提高劳动所得是大势所趋”。然笔者以为,对于收入分配改革,还有诸多亟待厘清的概念,许多人认为收入分配仅仅是一个经济层面的概念,将收入分配改革简单地理解为加工资、对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小修小补,这实在是对收入分配改革的误读。

  制度经济学的观点认为,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主要依据两个因素:权利界定与市场供求,即“收入”首先是一项“权利”。我们每个人通过辛勤工作获得收入的过程,不如说是实现权利的过程,以此不难发现,现实中许多劳动者之所以不能获得更高的收入,其根源在于权利的缺失。比如现行的城乡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等,就使得农民不能够像城里人那样获得收入更高的工作机会;在现行的土地制度下,农民也很难获得财产性收入。

  再以企业职工为例,劳动者之所以长期只能得到低工资,固然与劳动力的供过与求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劳动者还缺乏劳动力的定价权,无法通过组建工会等代表劳动者权益的组织,与资方展开平等的谈判、博弈。劳资双方的谈判机制无法建立,资方“一家独大”,则劳动者的权益很难得到保障。

  普通劳动者“ 干得多, 挣得少”,与之相反的是,一些群体“干得少,挣得多”,说明主要不是积极性问题,而是收入分配的制度安排问题。而归根结底,制度安排的核心就是权利的分配和保障,只有完善和落实公民的各种权利,才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核心所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