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广州新增5院士历年最多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5日04:08  大洋网-广州日报

  

广州新增5院士历年最多
罗锡文,1945年出生,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导。本科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无线电技术专业,1982年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硕士毕业后留校至今。
广州新增5院士历年最多
周克崧,1941年2月出生,湖南长沙市人。曾任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院长,现为该院博导,是我国材料表面科学与工程行业知名学者。
广州新增5院士历年最多
侯凡凡,1950年10月出生,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肾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导。
广州新增5院士历年最多
陈小明,1961年出生。中山大学本科、硕士毕业,香港中文大学博士,1992年回中山大学任教。从事功能配位化合物化学与晶体工程研究。
广州新增5院士历年最多
许宁生,真空微纳电子学家。1957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中大物理系,1986年获英国Aston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大教授、博导、副校长。

  年龄最大68岁最小48岁 其中侯凡凡为唯一女性 广州两院院士增至30人

  ■文、图/记者徐静、任朝亮 通讯员 李汉荣、王丽霞、邹莹、蒙丽

  中国科学院2009年院士增选结果昨日揭晓,共有35名科学家新当选。其中广东省新当选院士三人,分别为中山大学教授许宁生、中山大学教授陈小明、南方医科大学教授侯凡凡。加之此前工程院院士有2人新当选,广州市目前共有两院院士30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技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中科院院士每次增选总名额不超过60名。增选后,中国科学院院士总数达到714人。

  12月2日,中国工程院公布院士增选结果,广东新当选院士2人。此次两院院士增选,为广东省近年来当选人数最多的一次。不过,广州市科协方面表示,根据2007年的统计,广州地区共有两院院士26名,后来有一人逝世,院士人数变为25人。今年新增选5位院士后,在广州地区院士人数就达到了30人。科协方面称,这30名院士中有一些人虽在广州工作,但行政关系并不在广州,是被广州良好的科研条件吸引而来搞科研的。

  据介绍,这次新当选的35名院士平均年龄54.1岁。广东三位当选院士均在60岁以下,许宁生52岁,陈小明48岁,侯凡凡59岁。35名新当选院士中有5名女性。

  新增2位工程院院士

  罗锡文:与袁隆平有合作

  罗锡文,他是当今我国农业工程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农业机械装备机电一体化和水稻生产机械与装备著名专家。

  罗锡文首创了垄上成穴播种、垄沟蓄水的开沟起垄式水稻机械穴直播理论,可实现同步开沟、起垄和施肥。特别是这种技术可以减少育秧和运输的成本,与人工撒播、人工抛秧和人工插秧比较,增产分别达10%、8%和6%以上,亩节本增效分别达50元、75元和125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目前罗锡文在直播技术等方面与袁隆平教授有所合作,袁隆平对同步施肥技术特别看好。

  周克崧:个人不希望当上院士

  周克崧24岁时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所谓工程物理,就是核物理。从进入大学直到毕业后参加工作,周克崧一直和科研打交道,专注于金属表面工程领域的创新。除了科研,他在业余时间喜欢游泳、打乒乓球,还喜欢听音乐。他最爱听肖邦的《夜曲》。

  周克崧一直是我国材料表面科学与工程方面的著名学者,他介绍说,材料表面是很有意义的技术,材料的耐磨性、耐腐蚀性都和表面直接相关。普通材料结果特殊的表面处理,就可以具备新的性能,成为特殊材料,价值大大增加。

  虽然在专业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但周克崧一直很低调。周克崧还表示,就个人而言,他不希望当上院士,因为评上之后清净做项目的时间就少了。可就研究而言,他还是希望评上,这样就能得到各方面更多的支持。

  新增3位科学院院士

  侯凡凡:致力破解肾病难题

  自中山医科大学眼科专家李绍珍院士2001年去世以后,广东已是多年没有女院士了。这一“空白”终于被侯凡凡所填补。2006年,她的一篇论文被国际顶尖医学杂志——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载,对改变慢性肾脏病的治疗策略产生重要影响。

  侯凡凡是“老三届”中的一员,短暂的下乡之后当上了女兵,她自告奋勇去炊食班养猪。从卫生员到护士,直到1970年,侯凡凡走进第一军医大学。随后,已是40岁的侯凡凡,愣是咬牙考取中山医科大学的博士研究生。

  侯凡凡说,在中国,有90%的尿毒症患者都得不到透析治疗。每年要花6、7万,“看到这么多人在绝望中等待生命完结,我实在揪心,因而选择这个研究方向。”

  陈小明:受惠于中大宽松氛围

  从1979年进入中大化学系读书,陈小明便与其结下不解之缘。30年间,他生命的5/6时光在中大度过。本科期间,陈小明自称化学“读得可以但不是很好”,倒是花大量时间在英语学习上,以致在考研时英语根本就无需复习,成竹在胸。

  陈小明长期从事功能配位化合物化学与晶体工程研究,他的研究小组发展并创新了配位聚合物的可控组装和结构调控方法,发展了溶剂热原位金属/配体反应方法。

  “我受益于中大的良好氛围,中大不急于求成”。 中山大学化学专业在这一氛围中快速发展。2008年,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科学前沿分析中心公布科学贡献指数,在化学领域,中山大学排名第三,前五名分别为北京大学、中科院化学所、中山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清华大学。

  许宁生: 参与丁肇中太空实验

  许宁生是低调的,低调到近年来甚少接受媒体的采访。中大校长黄达人曾在多个场合说,许宁生是中大的宝贝,是要重点保护的。

  许宁生曾说,当年回国就为一个梦想:祖国自产的平板电视。他在世界上首次提出“金属绝缘体金属”微观结构的场致电子发射模型,在真空场致电子发射基础研究上取得创新性成果。

  2004年,许宁生领军的团队参加了丁肇中教授领导的AMS(国际空间站)上唯一大型科学实验,与国际同行共同负责、研制的热控制系统将成为AMS—02项目在太空运行的装置,这是当时中国高校唯一太空研究的科研团队。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