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解剖课前医学生向遗体默哀

  

解剖课前医学生向遗体默哀
两位护理专业的学生在熟悉人体模型结构
解剖课前医学生向遗体默哀
学生们在上解剖课前向遗体捐献者默哀
解剖课前医学生向遗体默哀
刘亚国副院长介绍遗体捐献困难

  观念冲突及法规缺失导致遗体捐献难以实现,成都医学院12个学生共用一具遗体标本

  今天是国际志愿者日,全国数百万志愿者会以各种活动向全社会倡导志愿精神。成都有一群特殊的志愿者——“无语体师”也在默默无声中迎接这个自己的节日。这是一群平凡而伟大的人,他们把躯体无私地奉献出来,即使生命走到尽头,他们也会用“自己”带领一群年轻人进入医学圣殿,为人类健康和医学事业发展做出最后的贡献……

  尊敬

  解剖课前学生们默哀3分钟

  “无语体师”是成都医学院学生对解剖教学用遗体的尊称。“宁可学生在我身上错划二十刀,也不愿见到学生将来毕业当医生时,在任何病人身上划错一刀”,是“无语体师”们生前的遗愿。

  前天下午,成都医学院的同学们像往常一样来到实验室上解剖课。一场特殊的祭奠由此开始。“同学们,让我们用自己的方式祭奠我们面前这些不知名的老师,感谢他们对医学事业的贡献……”同学们默默地低下头,向着解剖台,向面前躺着的“老师”默哀。简短而庄重的仪式结束,老师走上讲台,开始这堂解剖课……

  遗体或永久保存或送还家属

  “解剖课上,绝对不允许嬉戏打闹,学生必须素颜着白大褂。”成都医学院副院长刘亚国说,成都医学院每次接到市红十字会通知,有遗体捐献者去世后,就会派车去接回遗体,但不是马上用于教学。至少有一周的时间,是留给捐献志愿者亲属来悼念的。一旦遗体接回了学校,首先会进行认真的清洗,然后由学校的老师给遗体整形化妆,让亲属见到亲人最好的面容。遗体至少要经过半年的防腐处理,才能用于解剖教学,而在遗体上动第一刀的,必须是学校经验丰富的解剖学专家。

  用于教学的遗体都有使用期限,过了这个期限后,遗体会通过火化处理。在此之前,学校还要求学生在解剖课后,必须细心地将“无语体师”的任何一个细小组织收集在一起。对于过了使用期限或解剖后的遗体,都会送火葬场集体火化,骨灰还会专门送还遗体捐献者家属。

  崇高

  1000多件遗体标本都是珍宝

  医学上的人体解剖与人性伦理教育是相连的,老师们必须教育学生,要尊重这些将遗体赠给医学院用于标本制作和解剖实验的崇高者。刘亚国说,不经过解剖研究,光靠书本图画是不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的。是这些遗体捐献者在为医学事业奉献,在成就这些未来的医生,也在帮助这些未来医生手术刀下的生命,他们的所为是勇敢、伟大的。

  在解剖实验楼二楼的局部人体标本室里陈列着人体骨骼、肌肉、消化、呼吸、泌尿、生殖、脉管、感觉、神经、免疫共十大系统器官标本,一共有1000多件,这些珍贵的“无语体师”也来之不易,是学校花了近30年时间收藏到的,每一个都是珍宝。

  学院人体解剖与组胚教研室主任苏炳银教授和遗体打交道有近30年。苏炳银说,许多医学新进展都离不开这些遗体捐献者。比如关于胃癌的18组淋巴结转移的研究,肝脏三维结构研究等等,B超诊断等等。这对于患者延长生命有着重大的意义。各项医学成果的出台,离不开志愿遗体捐献者。

  每天,苏炳银都要带领来解剖教研室学习的学生们到各个陈列室。整个人体解剖陈列室里散发出一股刺鼻的味道。苏炳银在说话的时候,鼻子也好像被什么东西塞住了一样。他解释,由于长期在解剖陈列室里工作,鼻腔受到药水的刺激,已经不能恢复了。

  “我对这些遗体是有感情的。”苏炳银说,看着这些熟悉的“老伙计”,自己有时候觉得人活着真是很简单明了,生前努力创造价值,死后还要在这里继续发挥作用。

  孤独

  12:1缺口

  用于教学、科研、临床移植等方面的遗体,很少有人关注。但医学院校的老师学生们却为此焦急:“可供使用的尸体太少了。”

  刘亚国说,虽然该学院跟市红十字会建立了联系,尽量确保教学需要。但现有的“无语体师”数量仍然不能够满足教学需要。

  实际上,捐献的人并不多。2004年6月28日,成都市红十字会启动遗体捐献登记工作至今,登记捐献意愿的有700余人,但每年能成功实施捐献的少之又少。

  作为解剖学专家,曾在哈佛大学、东京大学调研的苏炳银看到欧美学生一人用一具甚至一人几具遗体进行学习。他说,按照现在临床医学教学标准,平均每4名学生解剖一具遗体,但成都医学院现在是12个学生用一具遗体,连老师的临床科研也不能满足。苏炳银十分苦恼:许多遗体已经是反复在利用,这很不利于医学事业的发展。

  10%的缺憾

  苏炳银说,在实际工作中,也曾有很多人想要身后捐献遗体,但往往最后不能实现。这其中有家庭反对的原因,也有现实的法规不健全,不能对捐献者的权利进行保护等方面;许多想要身后捐献遗体的人往往不知道该怎么办,有的人还担心遗体得不到很好的利用;传统思想观念使得许多人在死后都不想让遗体受到影响。相关政策法规滞后,缺乏对捐献者积极性的保护……

  苏炳银说,在欧美国家遗体的解剖率达到了80%,而中国只有10%,而这里面还包括法医、病理的解剖。他说,整个社会应该理解和支持遗体捐献,因为这是一项惠及子孙的公益事业。它还代表了生命的延续。

  记者程渝摄影吴小川

  奉献与爱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