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林鸿宣 水稻基因的挖掘者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5日08:55  东方网-文汇报

  

林鸿宣

  徐超非

  49岁的林鸿宣,有20多年扑在水稻基因的研究上,他说这一行他要干一辈子,有朝一日能看到水稻因自己的科研成果而增产,这辈子就感觉很满足、很幸福。

  当记者问他当选中科院院士的感想时,他的嘴角只泛起一丝几乎察觉不到的微笑,说:“这是一个新的起点,还是要为中国多注册几个水稻功能基因的专利,要对得起纳税人给的科研经费。”

  在进入华南农业大学前,林鸿宣从未下过水稻田。可自那之后,他每年至少有一个月的时间,会在稻田里度过。在他看来,下田是非常重要的一课,“真正观察基因所表现的性状,一定要在大田里,在大自然环境下。”至今每次下田采集样本,他都会带学生前往,手把手指导,一株株地记录水稻性状。

  “都说基因可以改变世界,但要找到它可不容易。”林鸿宣说,要定位一个基因,不仅要有好的研究思路,还要有遗传材料。这需要将野生种、地方品种,与栽培品种进行多次杂交、回交,可能要花费多年才能做出一份符合要求的遗传材料。

  “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从日本回国后的头四五年,我的研究组很少发表论文。”他非常感谢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给了他宽松和良好的科研环境,“如果拿现成的遗传材料来做实验,出成果会很快,但难以得到一系列原创性的重要成果。所以我坚持自己做遗传材料。”

  那是一段寂寞的积累期:他带领研究组,每年要在上海市郊的大田里种植十几万株水稻遗传材料,在其中收集几万株样本。除了记录性状,还要在实验室里抽取样本的DNA、鉴定基因型。每次下田,他和学生对每个样本都要仔细核对,因为一旦搞错,就会使实验数据出错,前功尽弃。为了多积累材料,冬季他还赴海南岛种植水稻,4个月里往往返返五六次前去收集材料。

  厚积终于迎来了薄发。从2005年起,林鸿宣研究组的工作频频亮相国际著名的《自然》系列等学术杂志,耐盐、抗旱、谷粒增重、控制株型等一系列与水稻生产密切相关的基因,被林鸿宣和他的同事打上了“中国发现”的标记。在全世界目前所发现的数目有限的“重量级”水稻基因中,至少有5个是林鸿宣研究组发现并阐明其功能和机理的。

  他说,自己当选院士,只说明过去的工作得到了公认和肯定,这些工作也凝聚了全组成员的智慧和汗水。

  随着下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对于水稻基因的定位,可以做到规模化操作。面对国外抢占水稻“基因地盘”咄咄逼人的形势,林鸿宣有着深重的危机感——发现重要的水稻功能基因并注册专利,十几年后便会变成粮食贸易中实实在在的利益之争。这十几年,就是从基因定位到育种推广的过程。故而,对于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用于育种合作研究,林鸿宣总是非常积极。“我这辈子最希望看到的,就是用我们自己找到的基因,真正解决一些水稻生产的问题。”

  本报记者许琦敏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