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布瓦寨村民迎来新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6日03:20  南方都市报

  汶川威州镇布瓦寨位于岷江与杂谷脑河汇合之处的高半山坡台地上。“布瓦”一名源于羌语谐音的音译,确切含义是“黄泥土峰”。因此在这海拔近2300米的山坡上,布瓦寨的所有房屋均为就地取材用黄土筑成,这其中又以三座有着千年历史的羌碉而闻名于世。去年5·12地震,布瓦寨百户人家全部受灾。一年过去了,布瓦羌寨的老乡们现在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烂泥路变身双向沥青路

  车出威州镇过岷江西岸,眼前就是连片高耸入云的山峰,一条双向沥青水泥公路沿山体蜿蜒盘旋而上,而布瓦寨就在被云雾所笼罩的山头上,所以向来有“云上布瓦,羌碉王国”之称。

  “镇上的人一般都很少上布瓦,因为以前这边只有一条烂泥路,车几乎上不去。”威州镇面包车司机小李说,从直线距离来看,布瓦寨就在威州镇西侧的半山腰,从寨子里可以俯视整个镇上。但因为一直没有修通公路,平时寨子里的人要出趟镇上,走路要三四小时。地震后,山上滚落的石块又将烂泥路部分堵塞,几乎切断了镇上与布瓦寨的联系。

  而现在,烂泥路变成双向沥青水泥公路。“援建单位广州市修建的,今年6月刚通车。”小李说,现在上布瓦寨开车不到半个小时。

  因为地势相对较高,目前布瓦寨已经寒风刺骨,尽管还是白天,村民们更愿意在家中围着火坑取暖。

  今年70多岁的村民余树华早早烧好了一壶热水泡上茶,和前来串门的小女婿苟松建聊起了家常。“去年地震的时候,好在村子里的人大都出去干活了,才没有什么伤亡。”苟松建说,地震没有给布瓦寨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但几乎所有房屋受到不同程度损坏。“要么就垮了,没垮的也都成了危房。”苟松建说,当时他们都不敢回房子里去住,只能住搭在房子附近空地上的帐篷。但寨子里每年八九月份就开始变冷,帐篷挡不住寒气,村民只好围着火坑取暖。

  房子已基本修好或重建竣工

  与苟松建记忆中震后的景象形成对比的是,现在寨子里一排排新房拔地而起,虽然还是按照传统用黄土砌墙,但内墙已用水泥封实,表面全部刷上了整齐的土黄颜色。

  “这个房子地震前新修的,后来政府补贴了5000元,全部用来维修房子。”余树华指着大女儿马得群的房子说,地震时,女儿家的2层楼老房子上面一层全部歪倒下来,地震前刚刚修好的新房子也出现了裂缝。现在不光新房子已经全部维修一新,旁边的老房子原来光秃秃的黄土墙壁上也新刷上水泥,安装了新木门窗。“以前没装修是因为交通不便材料运不上来,现在路通了就重新装修了。”马得群的小儿子王小文说。

  苟松建介绍,布瓦寨的村民目前基本上都已完成了房子的重建或维修工作,虽然今年的冬天也很冷,但村民们至少都可以在家里面烤火取暖了。

  汶川一小、二小交付使用

  随着广州对口援建威州的汶川第一小学和第二小学的陆续竣工并交付使用,地震后被分散到援建省市读书的学生陆续返回继续学业。

  “当时挂念的就是两个娃,现在都回到身边来读书了。”苟松建说,地震后读初中的大女儿被安排到广州的碧桂园读书,读小学的小女儿被安排到西昌去读书。虽然大人们心里都很挂念,但没有办法,为了不耽误女儿的学业只能让娃们都跟着学校出去读书。但后来,大女儿在广州那边读了一个学期,因为身体不太好,加上水土不服,生病之后就先回来了。但女儿一直都说,广州那边很好,所有人对她都好,等病好了她还愿意回去。

  原本学校是建议大女儿休学一个学期,但想到这样会耽误女儿的时间,苟松建就托熟人在附近的马尔康为大女儿重新找了一个学校。今年汶川这边的小学修好以后,小女儿也回到汶川第一小学读书。“学校修得好,孩子在这里读书我们放心。”苟松建说,现在两个女儿都在读书,虽然家里的经济压力会非常大,但他愿意,因为两个女儿就是他们家的希望。

  熏好腊肉等家里人回来过年

  布瓦寨村民的生活收入主要靠种地和外出务工。

  “以前有地的时候,就在家里种地,后来地被征了,家里人就都出去打工了。”苟松建说,之前家里分有4亩地,主要种玉米、土豆,除自家吃和出去换米外,有时候也种些野菜,可以送到成都去卖,但也要看运气,运气好时可卖好价钱,有时还会亏钱。但前几年寨子里要退耕还林,他们家的几亩地全部征走了,每年每亩地政府补贴400元。

  没有耕地后,苟松建及其大姐家的劳动力就都开始外出打工,基本就在汶川附近的一些乡镇找活干。“一年下来挣个1万元左右。”苟松建说,像他们家,他一人在外面打工,但挣得钱基本就全部供大女儿在外面读书的花费了。而他老婆就在威州镇上做事,刚好够上小女儿的费用。所以一年下来家里也攒不了什么钱。

  而马得群家的生活要稍微好点,一家四口都在外面打工,地震前就修了新房子。现在平时都不在家,就让老母亲帮忙照看房子。前段时间,马得群的小儿子王小文回家来考驾照,就帮着家里把今年的腊肉熏上了。王小文说,现在家里没养猪了,回来就在寨子里买了头300多斤的大肥猪,前几天刚杀了全部做成腊肉,现在就等着一家人过年一起回家团圆了。

  古老羌寨迎来新的希望

  布瓦寨的黄泥土碉群被誉为“中国最后的黄泥土碉群”,地震中,寨中三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土碉均不同程度受损。

  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对受损土碉修复,当地村民告诉记者,之前曾有专家和当地政府工作人员表示,布瓦寨已经准备和其他几座羌寨“打包”申遗。

  为了配合当地旅游业开展的需要,援建单位广州市将村内的道路全部修缮,砖石铺设的地面显得古朴而典雅,配合寨子里连片“修旧如旧”的民宅别有一番韵味。“如果说寨子里现在和地震前最大的区别,那就是路修通了,房子修好了。”余树华站在家门前看着门口的石砖路深有感慨。

  “广州市援建小组还给布瓦寨带来了未来的‘出路’。”布瓦寨村支书王兴成说,广州援建的不仅是公路、自来水和村委办公楼,今年6月底,广州对口援建威州工作组组长李俊夫还邀请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的10名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的大学生灾后重建服务团队,对布瓦寨旅游资源进行详细的考察和规划,并最终形成“汶川布瓦寨旅游发展规划项目”。布瓦寨不久后将迎来一个灿烂的明天。

  采写:本报特派汶川记者 张立璞

  摄影:本报特派汶川记者 钟锐钧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