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蜗居》引发的都市生存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6日06:03  哈尔滨日报

  本报记者薛明贾大雷

  当《蜗居》还是本小说时,它的影响力未得体现。可年终岁尾之际,当《蜗居》走上屏幕之时,却一跃成为2009年年末的一个热点话题。《蜗居》伴随着争议走入人们视野,不论争议集中在台词的露骨,还是敏感的话题,但谁都不可否认,《蜗居》最吸引人的关键还是真实。当现实社会的种种真实通过电视剧的镜像投向银幕时,必然引发大规模公众的集体关注和集体思考。

  《蜗居》的主人公一波三折的买房奋斗史,道出了都市无房族的困惑:攒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

  “蚁族”大晒蜗居心酸

  看一个热点话题是否够热,除了关注传统媒体的官方声音外,最重要的衡量指标该是互联网上广大网友的反映。一时间“房奴”、“蜗居”、“蚁族”成网友关注热词,相关“晒苦”帖子层出不穷。

  近日,一位80后网名为“柔柔小茜”的网友在天涯杂谈发帖《当房奴遇上甲流,公司落井下石》,倾诉自己的生活和热播电视剧《蜗居》的女主角竟开始惊人相似起来,点击率真极。“半个月前,我开始嗓子干疼、发炎、发烧……虽然病情很快控制住了,但(确诊甲流的)经济压力实在让人难受。因为一年前买了房子,每个月有5000元的房贷要还,两口子的工资加起来也就每月1万元出头,还要过日子,赡养双方父母,交际应酬,为孩子存钱……这次一病在家躺一天就少一天的工资,心里很急。”这位网友确诊感染甲流后向老板汇报,但她万万没想到,好不容易医院开出证明可以上班了,单位又以可能引起大家恐慌为由不让其上班。

  面对“柔柔小茜”的窘况,有网友感慨其遭遇活脱一个甲流版的《蜗居》,更有网友认为,电视剧《蜗居》反映的是“社会最大多数的“蚁族”和“前蚁族”的生活现实”,在网友中激荡起了“残酷共鸣”,电视剧中描写的故事,“正是发生在那些囊中羞涩难买房子或者贷款艰辛供房的‘负二代’中。”

  另有一篇热帖《80后的蚁族尴尬:滞苦的一代》也引起网友热议。帖子写道:“‘蜗居’在越大的城市也越加明显,一方面是尽人皆知的寸土寸金,另一方面是房价奇高。刚出茅庐的学生,无论你是名校还是高专,都不得不面对小中大(20万元、50万元、100万元)的安家银子。”一位80后网友表示:我很努力,很节约,我因为房子失去了理想和乐趣,心理年龄直接达到100岁。当然也有一些乐观的网友则表示:要想有一个安逸舒适的蜗居,就要去顽强拼搏,拼搏有快乐也有苦涩。有评论人士则认为,“‘蚁族’作为一个特殊的劳动者群体,会在较长的时间内存在。多年以后,这一凭自身实力奋斗着的人群将会成为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一支中坚力量。”

  房子不仅是单纯的住处问题,它意味着一个完整的家,意味着个人的生活地位,巨大的压力和无处不在的诱惑,在房子问题上格外突出———

  由房子牵引的幸福感

  《蜗居》中最焦点的话题还是房子。怪不得很多人看罢剧集,都长叹一声。《蜗居》的故事,有极大的代表性,也是社会问题中不可回避的最重要话题。八成公众认为幸福与房子有关,这是一个怎样的价值判断,又呈现了何样的民生图景呢?

  编剧六六在接受采访时说:“每一个写字楼里拥有1平方米隔间、月月还房贷、出门坐公交、中午吃盒饭的人,都能从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而众多让个体触景生情的桥段、台词,使个体心有灵犀———在理想与现实、情爱与家庭中的无奈、困惑,甚至是赤裸裸的生存现状。作家肖复兴的见解值得关注:《蜗居》不是承载问题的一个筐,而是刺向当下社会和我们内心的一枚刺。这是它的可贵之处,不仅因为它拥有春江水暖鸭先知一般的敏感,更因为它拥有不回避现实生活的良知。

  省社科院研究员郑薇认为,《蜗居》是对民众心声的表达,是对民意的集中展现。而肖复兴之所以把《蜗居》称作指向现实的一根刺,无非是表明了公众在住房问题的困顿和无力感。而电视剧《蜗居》对这点的展现恰恰印证了公众的现实,二者的对接结果就是互动促成了《蜗居》的“火”。 当房子拴着一家人下半辈子幸福时,当房贷像山岳一样压迫在一个人头上、让人失去生活的乐趣和品质时,这个家更多地不是温暖而是可怕。有关数字统计,八成人认为幸福与房子有关也反证了当下社会福利水平低下的困顿。正义论大师罗尔斯对社会福利做了这样描述:社会福利是社会中处境最差的人决定的,只有当社会中这些人的处境得到改善时,社会福利才会增长。因此可以看出,我们的福利水平不是由那些能买得起房子的群体来决定的。

  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大城市里有大量年轻人,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但大城市高涨的房价、昂贵的生活成本和时间成本,让很多人开始反思,自己的选择到底是否正确———

  《蜗居》引发的

  大都市就业思考

  《蜗居》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剧中主人公为能在上海立足发展所经历的那份辛酸、欲哭无奈的感觉,牵动了很多人的神经,也勾起了大学毕业生对“大城市,走还是留”的思考。就业,到底是该选择机会多压力大的一线大城市,还是该在二、三线城市开创自己的未来?与往年大学生千军万马挤向大城市的现象不同,近来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一股 “回流”潮,中小城市受到了部分大学生的青睐。而有些本已生活在大城市的青年人,也有“回乡”的打算。

  不断努力奋斗,考上好大学,在人才济济的大城市里谋得一个职位,这是很多人眼中成功的标志。 刘昕2001年大学毕业后,在某二级城市的一个效益非常好的单位顺利找到了工作,工资不少,消费不高。但是这些对于他来说,却不如大城市给他的诱惑更强烈。到北京去发展,一直是他的梦想。2003年,刘昕经过努力终于考上北京某高校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如愿以偿留在了北京的一家软件公司,之后他开始了艰难的奋斗经历,如今已经结婚的他,还在租房子。为了在北京能给自己买一套房子,他还不打算要孩子。“负担确实很重,我和妻子的工资收入,加上双方父母的积蓄才刚够一套房子的首付,如果算上月供,生活质量真是不敢想象。”最近,刘昕回家看望父母,发现原来的同事都过上了有房有车的惬意生活,他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

  “大城市的热闹和繁华是别人的,和自己无关。”曾经做了一年“北漂”的马晓雨谈起那段经历感触很深,“在北京有高档的消费场所,有最新的潮流服饰,有丰富的文化生活。但是那些都和我没关系。我住在阴暗的地下室里,每天骑着自行车在城市里奔波,没有亲人、朋友,渺小到只有自己还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在成功之前,我们基本无法享受到大城市的各种特有资源。”最后,马晓雨放弃了最初的选择回到了家乡。今年,她顺利考上了公务员。“在这里我的幸福感更多一些吧。有让人羡慕的职业,父母的疼爱,因为吃住都在家里,工资足够让自己过着很舒服的生活。”马晓雨说。

  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学院胡泊老师认为,有研究表示,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当各种城市问题与压力出现时,会出现城市人口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的现象。大学毕业生由原来的大城市情结到如今务实地转战中小城市,也符合这样的社会理论。大学生出现回流中小城市的现象,一方面是大城市生活压力大,生活成本高,归属感不强。另一方面,中小城市未来的发展空间和给大学生更多的优惠政策也成为吸引的原因。可以预见,未来的日子里,中小城市会更吸引力。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