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皇帝的招牌”还是“皇帝的新衣”?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6日09:25  东方网-文汇报

  前两年的拍卖市场上,中国艺术品能拍出千万元已是天价;到了今年秋拍,“亿元”这根高高在上的横杆却屡屡被挑落。10月中旬在“中贸圣佳”秋拍中,乾隆时期宫廷画家徐扬的《平定西域献俘礼图》手卷以1.34亿元成交;刚结束的北京保利拍卖会上,明代画家吴彬的《十八应真图》更以1.69亿元创下全球中国绘画成交价格新纪录。有意思的是,这些“亿元”级拍品,要么盖着乾隆“五玺”收藏章,要么有乾隆亲笔题诗。“乾隆御题”,是近年艺术品市场上一个受追捧、被炒作的商业要素。

  不少拍卖公司感觉,每年春秋两大拍卖会,要是拿不出几件“御题”之作,那实在称不上“够档次”。在一片“乾隆御题”的喧闹声中,有内行人士直截了当指出:“乾隆御题”的物件其实既多且杂,硬要拿“皇帝的招牌”来招摇,请先想想“皇帝的新衣”是何下场。

  “乾隆御题”多得不稀奇

  艺术品、工艺品乃至日用器物上镌刻、题写皇帝诗文,在中外历史上都不鲜见;要说“御题”物件数量之大,则莫过于清代乾隆一朝,他亲笔御题过的“玩意儿”数以万计。

  有人做过统计,中外文学史上没有哪位诗人可与乾隆比诗作产量,十卷本《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收录了43000余首,而《全唐诗》收录的唐、五代300余年,2200余位作者的诗作总计才48900余首。乾隆留下的墨宝也多得不稀奇。他多次外出巡游,每到一处,多有诗作,每有诗作,多提笔书之。

  据统计,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文物100余万件,大多数是明清两代遗存的艺术品、工艺品等。在清代留下的藏品中,乾隆一朝比重极大,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乾隆皇帝策划、指导、监督甚至亲自参与下完成的。他的“亲自参与”,既包括出点子、提要求、定方案和评头论足,也包括题字赋诗这道亲自动手的“工序”。

  “御笔”之下不乏伪作

  且不说“乾隆御题”是否证明得了艺术品、工艺品的身价,当前贴上这个标签的拍品中更有颇多的鱼目混珠之物。这有两种情况,一是“御题”为冒牌——后人将乾隆诗句伪造于物件之上,自抬身价;二是艺术品本身系伪作,皇帝看走了眼或不懂装懂,提笔写了几句。

  著名收藏家郭庆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例子。据载,其伪品先入宫廷,乾隆一见之下大加赞赏,屡屡御题,甚为欢喜。不料后来真迹来了,怎么办呢?他也明白真的确实比假的好,但“君无戏言”,不能认错,便使出绝招:让大臣题诗贬低真迹。

  明清两代,苏州一带聚集着一批民间书画高手,开出许多专做假书画的作坊,他们伪造的书画后来被统称为“苏州片”。“苏州片”几可乱真,不少人拿来进呈乾隆,而乾隆屡屡当真,把它们收入他亲自参与编纂的历代宫廷艺术品收藏文献《石渠宝笈》。

  书画鉴定混乱是根源

  有专家指出,时下拍卖场内外追捧“乾隆御题”,实为无奈之举,因为眼下我国古代书画的鉴定十分混乱,连有些鉴定家也是冒牌的。

  “中国每年书画交易额中,一半钱买的是伪作。”收藏家刘文杰曾痛心疾首地说。北京文化学者赵珩解释,鉴定难主要因为中国古代书画“作假”方法多,而且作假并不是近年才出现,很多名家的名作面世不久便有人仿造。

  “鉴定专家”的泛滥正是如今艺术品市场的一块短板。“鉴定机构”和“鉴定专家”大量应市,所谓鉴定结论的可靠性受到极大质疑。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徐建融直言,当今的书画鉴定已异化成有巨大“油水”的市场行为。一旦“利”字当头,真伪当然就更加说不清、道不明。

  “鉴定专家”靠不住,“乾隆御题”就靠得住?

  本报记者李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