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文化领域中的科学发展新路在何方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7日00:10  红网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近日在湖南调研时,希望湖南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加快文化强省建设进程,走出一条文化科学发展的新路。(12月3日《湖南日报》)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名片,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如果退出文化领域的竞争,损失的不仅是经济利益,最后输掉的是民族魂。有观点认为,国家、地区之间,十年比的是经济,五十年比的是制度,一百年比的是文化。李长春强调走出一条文化科学发展的新路,不仅是对中部湖南一隅的要求,更是对全国各地全盘的期待。那么,文化科学发展新路该如何走?从李长春调研的湖南来看,近年来湖南文化事业的不断繁荣与文化产业的日益壮大,对此作出了响亮回答: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必由之路。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依然不尽如人意,其症结是众所周知的——文化体制机制上仍然存在着诸多有形无形的壁垒,包括所有制壁垒、部门壁垒、行业壁垒、地域壁垒、市场化程度低等。而这种壁垒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陈旧的僵化的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的制约。推进体制机制上的大手笔改革以打破“瓶颈”制约,关键是树立新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文化发展理念。笔者很欣赏这样一种理念——文化的“软实力”其实是发展的“硬功夫”。这是湖南省委书记日前在全省文化强省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事实上,一旦文化“软实力”硬起来,发展环境就会更健康,更有后劲,也更可持续。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湖南近年来先后出台《湖南文化强省战略实施纲要》、《湖南省文化产业振兴实施规划》、《关于加快推进试点地区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使得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有了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诚然,一打纲领,抵不上一步实际行动。观念的改变是重要的,但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根本的是要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从根本上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部门传统的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需要,正如人们所说的,人员“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能高不能低”、“国家多给多干,少给少干,不给不干”。湖南将改革的主攻方向瞄准改革和完善固有的管理体制,积极推进文化、出版、广播电视等领域的管办分离,先后成立了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省广播电视集团等。在改革体制的同时,同步推进文化单位内部机制创新,210家经营性文化单位完成转企改制,346家公益性文化单位推行了劳动、人事和收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培育和造就了一批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真刀真枪”改革的效果是显著的,资料显示,湖南文化产业生产总值近三年翻了将近一番,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上5%的5个省市之一。

  目前,在文化体制机制上,人们诟病比较多的,还有市场准入方面的问题。当前,在不少地方,国有单位对文化资源特别是渠道方面具有垄断地位,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门槛太多太高。湖南借鉴和吸取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在市场体制下,对民营文化企业与国有文化企业一视同仁,给予国民待遇,非公资本可以多种方式参与影视制作、发行、演艺等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或进入鼓励类和允许类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领域,促使公平竞争。这在新兴文化产业上表现尤为抢眼。单就动漫产业而言,从1996年湖南第一家专业制作动漫的湖南东方卡通公司正式成立,到如今湖南原创卡通动画占全国70%的市场,在全国动漫发展格局中自成一体、充满活力,在全国动漫产业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正源于湖南对民营资本进入这一领域的大力扶持和充满活力的生产机制。

  如果“不想改革”、只求得过且过,如果“不敢改革”、捧着过时的东西不放,如果“不会改革”、推进发展没有新思路,文化科学发展之路只能沦为空谈。“早改革早主动,早改革早发展”,这是湖南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也是文化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期待各地能以改革创新精神,下大力气、动大手笔解决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鼓起风帆昂首向李长春所期待的“文化科学发展之路”跃进。

稿源:红网 作者:文白石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