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网络发言人该如何担当“发言”重任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7日00:10  红网

  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南京网络发言人近日悄然出现在南京市政府官方网站上。42个政府工作部门、16个市政府直属单位、9个重要部门、13个区县……南京一口气推出了90个部门的网络发言人,其力度之大国内罕见。(12月6日《现代快报》)

  事实上,设立网络发言人并非南京首创。今年6月2日,安徽临泉县要求各单位确定专人担任“网络发言人”;9月1日,贵州省贵阳市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正式上岗;9月18日,广东省委办公厅公布了设立全省首批“网络发言人”的15个省直单位……一时间,这一政府、公众、媒体三方互动的“网络问政”新举措备受瞩目,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网络发言人”应运而生,通过及时地解决问题和在线答复,不仅意味着新闻发言制度的刷新,也标志信息公开、网络问政在我国已呈星火燎原之势,为政府第一时间获取民意、尽早化解矛盾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更重要的是表明了政府对来自民间的诉求在某种层面上少了些许傲慢,多了一定程度的敬畏,展示了政府以开放的姿态直面民众的质疑推进善政的革新心态和勇气。

  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面对公众质疑,政府部门传统的做法是“沉默是金”。但在网络时代,一味沉默已不再是”法宝“,很多时候还是“祸根”、“祸苗”,不仅让工作陷入被动,甚至会引发群体事件。眼下,“网络问政”风生水起,代表一级政府或部门的网络发言人该如何从网络中汲取有价值的建议,真正担当起“发言”人的重任,已成为一道全新的考题。窃以为当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善待异见”。网络论坛的话语,多是真话、直话,有时还免不了有怨言、狠话。这就要求网络发言人既要有同网民沟通交流的智慧,又要有善纳各种诉求的胸怀,平静地面对不期而至的“异见”。如果网络发言人不能走下政治“神坛”,脱去神秘“面纱”,直面质疑和诘难,甚至对意见相左者恶语相向、封杀压制,那就会适得其反,让人敬而远之。

  二是要“少打官腔”。“网络发言人”面对的是广大网民,回答问题时要远离格式化,多一点温情软语、少一点“已阅”或“正在办理中”之类的官腔官调。尤其是对那些所谓的“敏感问题”,不宜躲躲闪闪、模棱两可,顾左右而言其它,或以“无可奉告”来打发。将现实中的“外交”辞令、行话套话和“太极”作风等照搬上网,只会给人名不副实之感。

  三是要“能说会道”。网络发言人不是自然人,而是代表政府或者一个部门,所发之“言”应当是公权力发出的值得信赖的声音。一方面要从制度上赋予发言人相当的自主权力,另一方面网络发言人需自我加压,熟悉网络特点,洞察网络民意,即时阐释政策信息,有效引导网络舆情,少说“正确”的废话,多说实在话、掏心话。如此,其“发言”才会有听众,其表态才会有“权威”。

  四是要“及时发声”。网络发言,不仅仅是要发言,更重要的应该是对网络上各种各样的民众表达意见作出及时、真诚、有效的回应。此次南京出台的“网络发言人非常24小时”就让人耳目一新——网民向政府提出的问题、咨询、意见、建议等,网络发言人原则上要在24小时回复。在回复时间上设限,可避免某些虚假信息和传言乘虚而入,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办事效率,减少“不明真相”。

稿源:红网 作者:高福生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