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图文:全球气候变化峰会今开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7日05:36  荆楚网-楚天金报

  

图文:全球气候变化峰会今开幕
荆楚网消息 (楚天金报) 图为:4日,尼泊尔内阁官员在珠穆朗玛峰南坡海拔5250米的一块平地上开会,以提醒人们重视气候变化问题

  7日到18日,全球气候变化峰会将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10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将与会讨论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由于气候变化正危及人类的生存环境,哥本哈根峰会被视为决定人类未来的重大会议。

  全球变暖引“灭国之灾”

  过去,全球气候是随着自然的变化而改变的。例如,地球运行轨道的变化源于它与太阳之间距离的变化,由此就有了冰川世纪和中间较暖的时期。但在现在,来自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多份报告,已经对气候变化引发的问题得出了确切结论:超过90%的气候变化应该由人类负责。

  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燃烧化石燃料(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产生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加重了地球大气层中自然碳的比重,这就像给地球盖了被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太阳能,导致地球气温升高。森林砍伐和其他的温室气体如甲烷排放也是造成气温增高的原因之一。人为的二氧化碳排放最基本的影响是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从而也改变了热带雨林的结构,使海平面增高,日夜温差变异等等。

  气候专家指出,随着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一些海岛国家和地区面临着被海水吞没的灭顶之灾。有专家认为,按照现在的冰川融化速度,图卢瓦将成为首个沉入海底的国家,马尔代夫、荷兰等国也将难逃厄运。再过20年,承担了喜马拉雅山92%的融化雪水的印度恒河,在一次次的洪水肆虐之后将永远干涸。

  减排急需协议约束

  为了遏制全球变暖,减排成为应对变化的核心内容。1997年,多国就气候变化达成《京都议定书》,但它对各国规定的减排目标相当有限。而且到2012年,《京都议定书》就到期了,各国政府需要签署一个新协议,达成更大、更显著和更广泛的减排目标。

  此次会议有很多议题。工业国家将确定它们的减排目标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2020年将是它们履行承诺的关键时间,尽管还有不少国家期待2050年。澳大利亚、欧盟、日本和新西兰已经拟好它们在2020年前要达到的减排目标。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会有更多的发达国家被问到它们的减排计划。如果它们真的做出承诺,它们限制排放的温室气体将有可能比以往的减排目标更多。

  为了帮助发展中国家减少排放温室气体,发达国家同意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帮助它们;而发展中国家希望能获得再生能源设施,以加速再生能源技术转换。

  三股力量“各怀心思”

  有分析人士指出,由于各自利益的不同,当前的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分成三股力量——欧盟、伞形集团(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发展中国家(77国集团+中国)。

  欧盟将自己视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领导者,在节能减排立法、政策、行动和技术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欧盟强调美国应承担减排责任。《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制定通过,与欧盟的积极推动有密切关系。但金融危机暴发后,欧盟的谈判态度走向消极,在资金和技术转让问题上,欧盟尤其缺乏诚意。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等伞形集团国家的立场类似,中期减排目标低,且以一些发展中国家参与减排为前提条件。其中,最不积极的美国在奥巴马上台后态度有所转变,气候变化成为奥巴马政府首要政策重点之一,其清洁能源技术最近几年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不过,美国迄今拒绝接受《京都议定书》。

  来自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和77国集团主席国苏丹的代表11月底在北京发表声明,宣布与会各方就谈判中有关重大问题形成一致看法,坚持《京都议定书》应继续有效,要求发达国家承担第二承诺期减排指标。此外,哥本哈根会议成果应涵盖长期合作共同愿景、减缓、适应、资金和技术转让等内容,并应考虑最不发达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非洲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特殊需求。

  仍难以达成减排协议

  此次哥本哈根会议,举世瞩目,但由于与会各方分歧明显,多国气候专家对会议达成明确的减排协议并未抱太大希望。尽管每个出席哥本哈根会议的国家都说需要签署协议,很多国家也主张有必要签署协议替代《京都议定书》,但从近几周的形势看来,难以达成全面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因为一些举足轻重的国家并没有提出详尽的减排目标,很多细节问题也没有落实。它们没有明确承诺减排目标,也没有明确表示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多少资助。

  分析家认为,工业化以来全球平均气温肯定升高了1.5摄氏度,哥本哈根会议有可能将气温升高的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但很难确定温室气体排放日益集中后会使大气层和海洋出现什么样的变化。

  目前,工业化国家承诺的减排目标还不足以减少全球气温升高的可能性。分析人士指出,无论哥本哈根会议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召开进一步的会议几乎肯定是必要的,因为即使哥本哈根会议签署了新协议,都还需要达成有法律效力的最终协议,而且多个大国也必须采取措施确保哥本哈根会议后能真正地履行减排职责。

  (综合新华社、《中国日报》报道)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