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两年,十余次谈判,该有一份真正的成果了!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7日06:51  新闻晨报

  

两年,十余次谈判,该有一份真正的成果了!

  

两年,十余次谈判,该有一份真正的成果了!

  □哥本哈根街头的易拉罐回收箱

  

两年,十余次谈判,该有一份真正的成果了!

  □12月6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一名记者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会场拍摄。

  □晨报特派记者 韩小妮(12月6日发自哥本哈根)

  2007年12月15日,晨报记者在巴厘岛见证了这一幕: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延期一天的情况下,经过各方艰难的谈判和妥协,被寄予厚望的“巴厘岛路线图”出炉。在这份时间表下,两年来经过波兰波兹南以及在德国波恩、泰国曼谷、西班牙巴塞罗那等地举行的十余次气候谈判,如今终于走向了丹麦哥本哈根。在那里,人们期待着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协议诞生,期待着国际社会就2012年后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达成共识。

  2007年 巴厘岛:艰难博弈后出炉“路线图”

  “美国如果不想参加也行,但是请你滚开,给我们让路!”面对美国百般阻挠“巴厘岛路线图”的达成,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代表撂下了狠话。彼时已是印尼巴厘岛当地时间2007年12月15日的下午,按照议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本应于前一天晚上6点闭幕,拿出《京都议定书》在2012年第一承诺期到期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安排。作为2007年这一“气候元年”的年底“压轴大戏”,人们对于这次大会寄予了厚望。然而由于各方分歧严重,会议一再延期。

  进入高级别会议阶段之后,欧盟和美国在2012年后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问题上就交锋不断,一度使大会陷入僵局。直到12月14日深夜,一个由主要国家谈判代表参加的小规模闭门磋商仍在紧张进行。最终,欧盟和发展中国家同意从决议案文中删去“发达国家到2020年,至少应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25%至40%”的提法,改在脚注中引用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相应说法的页码。同时,在发展中国家的坚持下,“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必须在10-15年后达到顶峰,并在2050年时减少至2000年排放量的一半以下”的提法也被删去。因为这很可能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也将很快被强加上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减排指标。

  12月15日上午,发展中国家的主要谈判代表应印尼外交部长之邀,尚在闭门磋商,担任大会主席的印尼环境部长威特拉却连续两次要求各方就文案进行表决。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感到震惊,随即要求对这种违反会议程序的举动做出解释。大会被迫两次休会,谈判再次陷入僵局。

  下午1时,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紧急飞抵巴厘岛,和印尼总统苏希洛一起抵达会场。这是东道国总统和联合国秘书长第二次来到会场,前一次是来打气,这一次是在谈判的最后关头施压,这在任何一次过去的联合国会议上都从未有过。“你们的工作尚未有成果。我对目前取得进展感到失望……目前这一刻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妥协的精神。”潘基文说。国外有媒体评论说,这位来自儒教国家的东方人,当时的语气就像是老师在对学生训话。

  威特拉对于上午的失误不得不表示道歉。重压之下,《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博埃尔更是为自己的工作失误掩面而泣,表示秘书处不知道外面还有磋商。

  随后巴基斯坦代表77国加中国提出,现在的文案只对发展中国家的减排行动提出“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要求,与此相应,发展中国家也要求发达国家履行它们长期以来一直未能有效履行的提供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的义务,这种义务也要能够“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

  对此,欧盟表示了“支持”,但美国副国务卿、首席谈判代表葆拉多布里扬斯基则称,“不能接受改变文案”。她的发言引来一阵嘘声以及南非、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代表措辞严厉的声讨。最后,美国在强大的压力下,改为宣布接受该文案。经过一番拉锯,“巴厘岛路线图”终于出炉。

  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司长苏伟在会后评价说,“巴厘岛路线图”为今后的谈判设定了时间表,谈判内容将涉及发达国家的减排承诺和发展中国家的减排行动,以及适应气候变化、技术转让、资金支持等谈判议题。特设工作小组须在2009年完成工作,并向两年之后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递交报告,这与《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完成谈判时间一致,实现了“双轨”并进。

  2008年 波兹南:大会成果是“没有成果”

  与万人与会的巴厘岛会议相比,2008年末在波兰波兹南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显得相对有些冷清。其实由于处在“巴厘岛路线图”时间表的中间点,人们对于这次大会也颇有期待。但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各国政治家忙于恢复经济,为期两周的谈判成果寥寥,仅确定了下一年的工作计划,即所有核心问题要在2009年末的哥本哈根谈判才能明了。一个发展中国家代表失望地说:“没有成果就是这次大会的成果。”

  在此次会议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歧没有弥合的迹象。有两点尤其令人失望:一是发达国家总体而言依然没有减排的政治意愿;二是发展中国家提出的技术转让等积极倡议和建议得不到有力回应。有人调侃说,在波兹南,大家都在等待:工业化国家在等美国,美国在等当选总统奥巴马。各方都不愿掏出底牌,等待似乎是心照不宣的事。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专家表示:“发达国家缺乏足够的政治意愿,传统上欧洲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领导者,这次我们只看到发展中国家发挥了领导作用,中国、印度和墨西哥等国家表现积极,提出了各自的建议。”

  大会唯一令人感到欣慰的成果是,决定启动一年前批准设立的适应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并同意给予“适应基金委员会”法人资格,使其能直接向贫穷国家提供资金支持。

  2009年 哥本哈根:美中发布减排目标带来希望

  进入2009年,气候谈判的进程依然远远落后于时间表。由于各方分歧巨大,联合国不得不决定今年原定举行的4次谈判增加到6次。

  为了推动全球协议的达成,印尼、墨西哥、巴西等国纷纷公布了自愿减排承诺目标,然而外界对于哥本哈根会议的前景仍普遍持悲观的态度。

  正当大家对于这次会议普遍“看空”的时候,美国和中国先后发布了2020年的减排目标,给大会带来“逆转”。美国白宫宣布,将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承诺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这一目标相当于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4%。中国则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年下降 40%至45%。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杨富强认为,这必将给哥本哈根会议起到正面的推动作用。

  尤其是对于中国的减排目标,杨富强表示,与“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相比,这一减排目标更加清晰,更容易为国际社会所接受,使得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一下子走在了发展中国家的最前面。[记者手记]

  丹麦打造“碳中和”大会

  □晨报特派记者 韩小妮

  (12月6日发自哥本哈根)

  4.05万吨,这是本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预计将产生的碳排放。

  大会的官方网站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根据去年在波兰波兹南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碳排放量,以及本次1.5万人的与会人数,得出了这一预测数据。其中,谈判代表、科学家、非政府组织、记者等与会者从世界各地飞往哥本哈根所产生的碳排放占了大头。

  为了抵消大会本身给环境和气候所带来的负担,东道国丹麦想尽了各种办法。通过一系列的节能措施,贝拉会议中心得以减少20%的碳排放。凭借会场的出入证,与会者可以领到一张交通卡,免费乘坐当地的公共交通工具,减少对出租车、私家车的使用。大会组织者还鼓励哥本哈根的旅馆将更多客房改建为经认证的环境友好型房间,提倡与会者直接饮用自来水而不是使用瓶装水,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纸张的使用。

  此外,为了打造一个“碳中和”会议,丹麦还将斥资70万欧元,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兴建20座能源效率高的新型砖窑,取代一些污染严重的旧砖窑。这将每年减少10万吨的碳排放。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