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电影美工:定格一个时代的电影记忆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7日07:04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这是一种消失了的职业。他们的作品曾经是都市文化生活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他们就是电影美工。油画家樊继良先生曾有过整整10年的电影美工从业经历,回首那段往事,他的眼睛里闪动着别样的神采。

   奠定绘画基础的经历

  1984年,樊继良调入青海省人民电影院成为了一名职业电影美工,那一年樊继良26岁。26岁的樊继良不仅经历了上山下乡、招工入厂的人生磨炼,同时也在刚刚过去的“文革”期间幸运地完成了绘画启蒙教育,这一切都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80年代被中国电影人称为“第二度青春”,一大批即将对中国电影史产生深远影响的电影人,带着他们略显青涩的作品闯入了人们的视野。可毕竟坚冰刚刚解冻,樊继良说,那时每一部电影上映前,有关部门都要请省上的专家集体审片,一旦专家对这部电影的主题、表现手法提出质疑,这部电影就有可能被打入冷宫。

  可是文艺的春潮毕竟是抵挡不住的,那时《青海日报》专门开设了电影评论版面,每个省还印制了专门刊登电影评论的报纸,电影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人最时尚的消费。

   电影美工:电影传播的幕后英雄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电影美工是一个略显陌生的职业。

  樊继良说,电影美工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审完片后,将中国电影总公司提供的电影海报放大复制到一个巨大的广告牌上,其功能类似于今天的广告。制作电影广告绝不是轻松的事。

  那时西宁市大小有十几家电影院,电影院之间的竞争很厉害,上座率已经是那个时代电影人追求的目标。在那个宣传手段十分单一的年代里,最有效的手段怕也只有电影海报了,在不少人看来,电影海报绘制的精细程度,就是衡量影院实力的一个标尺。

  在樊继良的记忆中,那时的青海省人民电影院是西宁市条件最好的一家影院,影院门前设置了好几处海报宣传栏,其中有一个宣传栏正对着繁华的西大街,街上的人很远就能看见海报的内容。那个宣传栏有1.5米宽,2米长,是当年青海省最大的一块电影海报栏了。电影公司提供给美工的海报样本通常只有一本杂志那么大,要想把它原比例地放大成这样一幅巨型海报,委实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而且按照规定,电影海报一定要在电影放映前10天悬挂在街头。

  为了赶在电影放映前完成海报创作,往往从审片会场一回来,美工们就立刻投入到了创作中,因为当时电影更新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加班加点也就成了家常便饭。有一次,樊继良曾经创下过一天临摹3幅电影海报的记录。

  油画的原材料十分昂贵,在当年也不是每家影院都能承担得起的,为了节约原材料,樊继良往往就在用过的海报画面上直接创作,时间一久,樊继良长期使用的电影海报就变得很厚。樊继良说,如果用红外线探测仪观测,你一定会发现在厚厚的油彩中隐藏着上百幅的作品,这也算得上是一道奇观了。

  除了画电影海报,樊继良承担的另一项特殊的工作,就是用美术字为人民电影院写沿街悬挂的大型宣传标语。樊继良说当年他写得最多的就是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内容的标语,这样的标语成为了那个逝去年代留给他的最深刻的印象。

  《祝福》引发的珍贵记忆

  樊继良调到人民电影院后画的第一幅电影海报是《祝福》。

  电影《祝福》是一部1956年北京电影制片厂由鲁迅先生的小说改编的电影佳作。“文革”后,曾被禁止上映的《祝福》终于再次和观众见面了。

  《祝福》的电影海报是由我国著名美术家张仃先生设计的,画面的主体是提着包袱的祥林嫂,背景是鲁镇的河港与民居,下方则是中国传统过年时张贴的菱形红纸,其内是楷书的剧名。整幅宣传画的画面清新高雅、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情,给樊继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樊继良说,当他把这幅海报复制放大后,立刻引来了观众的好评,看着观众们围在海报前议论的场景,樊继良的心中满是自豪。在那个年代,不少市民将看电影海报当作了接受美术教育的机会。

  樊继良说,上世纪80年代出现在他笔下最多的电影演员就是刘晓庆和宋佳,在观众心目中,这两位影星的知名度是今天的任何一位女影星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画多了,樊继良自然对这两位影星的五官比例牢记在心了,有的时候他根本不需要打草稿,就能把她们画得十分传神。

  创作海报:在临摹中完成的艺术升华

  1987年,西北五省区在宁夏举办了第一届电影海报创作展,昔日只能临摹别人作品的青海电影美工们终于有了独立创作的机会。

  在为展览创作的电影海报中,樊继良最得意的是那幅《月牙儿》。电影《月牙儿》改编自老舍的文学名著。樊继良说,在审片的过程中,这部电影就给自己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回来后,主人公的形象总是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他连夜创作了电影海报《月牙儿》。

  在这幅海报中,樊继良没有依照惯例选择以主人公作为自己表现的对象,而是在一块青黑色的夜幕中画了一个弯弯的月亮,在画这个月亮的时候,樊继良巧妙地利用了广告色的融水特性,制造出了“月牙儿在流泪”的感觉,深刻地反映出了这部电影的主题。

  回首那段往事,樊继良感慨地说:“当时用这样的手法创作电影海报还没有先例,我画那幅海报时的情绪很激动,整幅作品几乎是一气呵成,这也算是我早期的独立创作了。”

  樊继良的这幅海报一经展出就引起了不少的争议,樊继良说,虽然自己的另一幅作品获了奖,但在那个年代,《月牙儿》的尝试本身就算是一种胜利了。

  樊继良说,当年《月牙儿》的女主演是宋丹丹,如果不是当年自己曾画过这样一幅海报,或许自己也和大多数人一样,遗忘了宋丹丹曾演过这样一部电影。

   电影美工退出历史舞台

  上世纪90年代初,因为我国印刷业的飞速发展,手绘电影海报逐渐被印刷品所取代了,电影美工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樊继良说那段日子,电影院的美工只能被迫转行。樊继良还记得自己创作的最后一幅电影海报,那是一幅美国枪战的电影海报,那个时候美国大片大举向中国的电影市场挺进。在樊继良看来,这是文化的多元化带来的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冲击,这恐怕是不可回避的时代主题。

  不觉间时光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樊继良已经从昔日的美工成长为了一位职业的画家,回首电影美工的经历,樊继良多少有些感慨,他说,电影美工不仅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更是他难以忘怀的人生经历。(作者: 李皓)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标尺 报纸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