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哥本哈根,很可能是个“逗号”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7日07:55  东方网-文汇报

  

哥本哈根,很可能是个“逗号”

  12月5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一处广场,艺术家创作一座北极熊冰雕。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在哥本哈根召开前夕,艺术家们采取各种形式展示气候变化的后果。2009年年末,你不能不关注哥本哈根。

  今天,《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缔约方第5次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幕——不同利益集团间讨价还价的马拉松谈判再次拉开大幕。

  一方面,这次会议被高调地称作“拯救地球命运的最后机会”,另一方面,“会议难有实质性进展”、“应保持谨慎乐观”等等调子低沉的预测、分析频频见诸媒体。童话中小美人鱼的故乡哥本哈根,会不会再次诞生“童话”?一位参加这次会议的中国专家临行前表示:“气候变化谈判不会就此完成,哥本哈根将是个‘逗号’。”在他看来,哥本哈根会议很可能只会形成一个框架性协议,更进一步的谈判将延续到明年,甚至更久。

  从哥本哈根开始的路注定不平坦

  诞生于2007年底的“巴厘岛路线图”,被认为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它要求《公约》缔约方中的所有发达国家都履行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温室气体减排责任。然而,责任具体有多大?发达国家并未做出承诺。

  现在,履行责任的接力棒传到了哥本哈根。在12天的会议日程中,与会的170多个国家将就《京都议定书》2012年第一承诺期到期后,国际温室气体减排作出新安排。具体包括:发达国家的大幅量化减排指标、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资金支持的有效机制,以及发展中国家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采取适当的适应和减缓行动。

  参与谈判的专家一再表示,哥本哈根会议的进展将“非常缓慢、非常艰难”,从哥本哈根开始的路注定不平坦。

  当年,《京都议定书》诞生前的谈判不到3年,而使其生效,则经历了漫长的8年。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认为,从哥本哈根出发一路前行,很可能要步《京都议定书》的后尘。

  哥本哈根谈判的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发达国家。不少专家指出,谈判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主要看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态度。美国在会前公布的17%的碳减排目标,低于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至少减排40%”的普遍期望。

  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也向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欧盟要求发展中大国2020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15%-30%,美国要求发展中国家承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定量减排行动,并将贸易与气候变化挂钩,使问题更加复杂。

  “气候外交”实质是利益博弈

  表面上看,哥本哈根即将迎来的是本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气候外交”活动,但实质上是一场事关未来发展空间的利益博弈。

  2006年底出版的《斯特恩报告》第一次将气候变化与GDP挂上了钩,如果人类不采取行动,气候变化将每年“吃掉”全球GDP的5%;如果考虑到更为广泛的风险和影响,预计损失将达GDP的20%甚至更多。相比之下,采取行动的代价,也就是温室气体减排的成本可被控制在全球GDP的1%。

  从经济学角度看,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人类尽早采取行动,收益将大于成本。可是,每年1%的成本该由谁埋单?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即便在今天,占世界人口约22%的发达国家仍消耗着全球70%以上的能源,排放50%以上的温室气体。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吕学都表示,就减排目标而言,发达国家叫作“减排义务”,发展中国家叫作“减排行动”,后者属自主行动,必须以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为前提条件。

  然而,这些年来发达国家在资金和技术援助上雷声大、雨点小,实质性援助非常有限。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邹骥对哥本哈根会议的前景并不乐观:“一直以来,我们都要求设立一个基金,让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可让别人从自己的兜里掏钱给你,难!”

  中国减排承诺释放了积极信号

  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中国的减排目标,被国际社会评价为“认真而坚定”。潘家华说,在哥本哈根气候谈判可能陷入困境、僵局的情况下,中国拿出这一自主行动的目标,是非常真诚的;在发达国家减排承诺不够或者没有作出承诺的情况下,中国作出这样的承诺是建设性的。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不会动摇,行动力度不会减弱,但基础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中国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于庆泰表示,温室气体排放不能只看当前,不看历史,大气中累计的温室气体80%源自发达国家,中国只占余下20%里的一部分;不能只看总量,不看人均,中国人均排放量只是发达国家的1/3、1/4甚至1/5;不能只看生产环节的碳排放,不看消费环节对排放负有的责任;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持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们不可能接受中国人只享有发达国家1/3、1/4甚至1/5碳排放权利的想法。本报首席记者任荃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