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气候先锋”的浙江之旅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7日09:26  浙江日报

  今年的开化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以往任何时候都不同。来自世界各地的“气候先锋”一批批出现,一场将个人与科研结合起来,探寻如何管理森林资源、从而兼顾生计与生物多样性的实验,正在这里展开。

  古田山上热闹的国际合作,正契合这个时代最前沿的话题:应对气候变化。它也与今天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遥相呼应。

  每一个普通人,都在贡献自己对地球的一份责任。

  森林里的“业余科学家”

  初冬暖阳下的开化县古田山,美得出奇。一片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内,一群人正在紧张地工作着。

  “栲树,横坐标2.3米,纵坐标1.5米,胸径3.3厘米。”

  一位姑娘大声地报出一组数据,一旁的小伙子麻利地把一块早就刻好编号的金属牌挂在这棵树上。

  “他们正在测量这块样地里树木的分布和生长情况。”地球观察研究所中国区域性气候研究中心主任裴克全博士向记者介绍说,“所有胸径大于1厘米的树都必须记录下来,并做好标记,以便研究人员跟踪每一棵树的生长情况。”

  这群人来自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以及中国台湾、香港。他们都是汇丰银行的员工,作为第8批“气候先锋”于周一进驻古田山。剩下的两周内,他们将在林地里从早上忙到黄昏,晚上还要在下榻的古田山庄接受气候变化的知识培训。

  总部位于英国的汇丰银行,2007年宣布启动“汇丰与气候伙伴同行”项目,表示未来五年将投入1亿美元,与气候组织、地球观察、史密森尼热带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四家环保机构,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开展合作。

  其中,地球观察的中国项目将获得600多万美元,在中国建立一个区域性的气候中心,并将汇丰亚太地区的400名员工培训为“气候先锋”。

  地处钱塘江源头、建于1975年的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81平方公里,最高海拔为1258米,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麂和白颈长尾雉最重要的集中分布地。而其低海拔的典型性常绿阔叶林植被,在中国森林分布中具有代表性和重要地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早在2002年就在古田山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经过多次考察,“中国区域性气候研究中心”今年9月正式落户古田山。

  截至目前,已经有96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汇丰员工在古田山体验了两周的“业余科学家”生活。

  根据项目的计划,地球观察和植物所的科学家将在古田山设置12个1公顷的长期监测样地,分别代表4种不同人类干扰程度的类型。而“气候先锋”的任务,则是协助科研人员采集数据:首先,在仪器的帮助下,他们将陡缓不一的山地依水平距离划出20米×20米的样方,然后再划16个5米×5米的小格子;然后,他们测量树木胸径,辨别树种,确定坐标,做出标志。

  “5年以后会再次测量这棵树的胸径,然后依据不同树种来计算5年里这棵树固定了多少碳。”裴克全说,“气候变化的核心问题就是碳,森林是很好的碳汇,我们想知道在不同人类干扰强度下,不同类型的森林如何响应气候变化。”

  山村“碳循环笔记”

  “由于科研项目的带动,这两年最大的变化莫过于研究人员的增多,尤其是国外生态学者更多了。因为这些项目都是通过与欧美各国的合作研究来实施的,包括美国哈佛大学、德国马丁路德大学、瑞士苏黎士大学、美国史密森尼热带研究所以及地球观察研究所、汇丰银行等。”古田山自然保护区保护中心主任郑东红告诉记者:“不知不觉,我们古田山竟然成了衢州地区最大的涉外单位。”

  尽管研究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的影响往往要经过漫长的等待才能看到结果,但行动总比不行动好。

  “大概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从来没看到过这么多洋面孔。”姜瑞根是古田山下杨家村一家“农家乐”的老板。去年,他接待了好几个德国团队;今年8月,他又接待了一批汇丰的团队。

  “他们非常有礼貌。”姜瑞根兴奋地回忆,当时汇丰定的是一桌300元的标准,姜瑞根准备好好接待一下,上了很多荤菜,而且把餐桌移在河边,晚上还点上了烛光。这些或金发碧眼或直鼻深目的老外显然很开心,还和当地村民合了影。姜瑞根细心地发现,一桌菜,蔬菜是最抢手的,荤菜却少人问津。

  姜瑞根告诉记者,下次他就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菜谱了。

  “一开始只知道他们是到古田山来的,还以为他们来爬山哩!”在邻近的平坑村,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现在知道他们爬山的目的喽,原来是研究气候!”人群中响起一阵朴实的笑声。

  村民们说,要说气候大家也关心的,村里不少老人就有记日记的习惯,把每天的天气、农事记下来。这段时间,村里人一见面就议论今年冬天来得特别早。

  在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内,改变可能来得更大一些。

  平坑村的农民赖正林,此次被汇丰项目雇佣。他的工作是每天上山,测量树的胸径,帮助辨认树种。2005年植物所建设24公顷大样地时雇佣了30多个农民工,他就是其中的一个。“2005年以前,我只叫得出几种树的土名;现在我能认200多种,而且都叫得出学名。”

  由于性格开朗乐观,赖正林成了深受老外欢迎并口口相传的Mr.lai 。

  没上过学的赖正林现在开始学英语了。记者在他的笔记本上发现,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各种汉字注译的奇怪英文,如:不客气——(油啊无药可),请坐——(C丹坡力是)......

  令同村的农民工姜永清印象深刻的是,“老外们走到哪,都带着个垃圾袋,一路捡过去。”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所有在古田山工作的村民都不会随意折断幼苗树枝,上山时都会自觉地把垃圾装进袋里。姜永清平时主要陪一个法国博士杨(音)上山,他隐隐约约地了解到杨研究的课题是碳循环。周二,他让读大二的儿子给买了一本最新版的《速成应急口语·说英语》。

  像赖正林、姜永清这样承担项目基础工作的当地农民有不少。对于周边社区的生态保护,也许他们会是先锋。

  所有的“气候先锋”,结束了古田山之旅,都需要在今后一年中做一些应对气候变化的事情。记者了解到,在北京工作的一名汇丰员工,就办了一个“碳中和”的婚礼——要求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以减少碳排放,婚礼后又种了几十棵树来抵消婚礼带来的碳排放。

  裴克全博士向记者透露,现在他们正在着手筹划“气候先锋”和开化当地政府、学校、社区的互动,把在古田山做的各种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传播到山外去。

  或许不久后,古田山下的村民就会和你侃侃而谈如何消除“碳足迹”。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