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中国捍卫"碳边疆"应寸土必争 不自缚手脚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7日10:06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2月7日电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在即,中国政府气候变化谈判代表团成员、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邹骥6日接受香港《大公报》专访指出,碳排放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稀缺的战略资源,中国必须像捍卫领土一样寸土必争,捍卫碳排放的“新边疆”。同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很多挑战,必须冷静对待,防止大跃进。

  中国日前提出,2020年将比2005年减排40%至45%。对于未来中国的“气候外交”,曾多次参与气候谈判的邹骥指出,一些国家现在对于中国提出的目标,正想方设法让中国签订一个协议变成国际法的承诺,将这一目标强加国际约束力。如果这样,中国在未来发展将自缚手脚。节能40至45%,这是中国自己制定的目标,中国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争取完成或超额完成。

  邹骥提醒,碳排放权益,在未来将是稀缺的战略资源、资产,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新边疆”。对于碳排放权益,要像领土一样,寸土必争,针锋相对。中国虽然是碳排放大国,但人均排放只有5吨,远低于欧洲、日本的10吨和美国的20吨。因此,道义的制高点在中国,中国的排放权益必须争取。如中国要达到减排45%的目标,将产生300亿美元的增量成本,中国这次自己承担了,实际上发达国家完全有义务和责任来承担一部分成本。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提出或正加紧酝酿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对此,邹骥指出,征收“碳关税”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这对于应对气候变化没有任何实质帮助,只会恶化合作气氛,把情况搞得更复杂。

  邹骥说,发达国家负责任的做法,首先不应该是考虑“碳关税”、“边境调节税”,而应如何考虑向发展中国家转让节能减排的清洁技术,如何向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提供资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全球性的节能减排起实质作用。

  对于现在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潮,邹骥表示,中国必须在低碳经济热潮面前保持冷静,不能只看到机会,忽视困难,中国必须正视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诸多挑战。如果低碳经济搞一窝蜂、大跃进,对于中国经济将是巨大的伤害,也不利于节能减排。

  对于面临的挑战和困难,邹骥指出,首先中国经济发展阶段还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背景下相对较高碳密度的重化工业主导阶段,能源禀赋以高碳的煤为主,并且从技术上而言,低碳技术战略储备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薄弱。而低碳转型过程中的社会成本巨大,低碳经济往往是资本密集型的,创造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这将加剧中国的就业压力。另外,全民普遍的低碳意识水平、心理准备、政策体制支持、各利益相关者能力等方面也比较薄弱。

  邹骥建议,中国应该发挥后发优势,走跨越式发展道路,提高未来国际竞争力,改变目前在国际上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不利地位。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