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军医张新生从医61年历尽坎坷留下3个“一”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7日14:22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12月7日电题:军医张新生从医61年历尽坎坷留下3个“一”为人赞叹

  作者柴祥群屈万辉陶社兰

  沈阳军区医学专家组组长、军区总医院原副院长张新生,一个被患者形容为“从头治到脚,全心为病人”的医学大家,因为其父曾是国民党空军少将,他的一生中历尽坎坷。从医61年,不论是在边塞草原还是繁华都市,他始终把病人放在第一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

  名医、名师、名家……这些“头衔”安在78岁的张新生身上毫不为过。可他总是淡淡一笑:“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医生啊!”

  一身绝技精医敬业造福军民

  沈阳军区一位首长向大家介绍张新生时风趣地说:“他有什么专长,他的专长就是治病!别人能看的病他能看,别人不能看的病他也能看!”

  一句话,清晰地勾划出张新生人生的轨迹。

  提起张新生的医术,年过古稀的原军区后勤部医研所所长张兴旺说,20年前,是张新生硬把这位老兵的生命从死神的手中抢了回来。

  那一年,张兴旺被检查出肺癌伴血性胸水,胸外科、心血管外科、呼吸内科等多个科室的十几名专家会诊后,都无奈地摇头:肺癌晚期,回天无力。然而,张新生却力排众议:“治病救人,是医生天职。只要有一丝希望,就要尽百分的努力,医生的字典里容不得‘放弃’二字。”

  在大家的注视下,张新生毫不迟疑地走上手术台。第一次手术成功了,但很快癌细胞向肾上腺发生转移,这等于宣判“死刑”。同事们劝张新生放弃,但他还是不甘心,第二次走上手术台,切除了病人的一部分肝脏、一部分肾脏、一个肾上腺、一部分膈肌、一部分下腔静脉和交感神经。手术需要将下腔静脉和肿瘤分离,这是一个高难的动作,稍一失手就会发生致命的大出血。助手劝他:“算了吧,让家属进来看看,我们已经尽最大努力了。”张新生很固执:“不到最后一刻我们绝不能放弃。”

  最后,张新生凭着精湛的医术创造了医学史上的罕见奇迹:共切掉了8个器官的老兵至今已经无瘤健康地活了20年。

  “人民把信任交给了我,我要对人民的生命负责,对军医这个称谓负责。”61年的从医生涯,张新生时刻信守着自己的诺言,践行着一名医者的崇高品德和担当,一次又一次冒着个人的安危,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因为家庭出身的原因,上世纪六十年代,张新生被下派到地处科尔沁草原的321医院接受锻炼,一干就是17年。

  科尔沁草原东部是各型肝病的高发地区。张新生立足医院现有条件,自力更生,逐步摸索开展了各型肝叶切除术。1973年,张新生成功地实施了沈阳军区范围第一例中肝切除术,患者术后安然无恙。

  在地处偏远、设备落后、条件艰苦的基层医院,张新生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自制器材在军区范围内率先成功开展了锁骨下静脉插管术、4种心脏闭式手术、中肝叶切除术、自体肾移植等高难度手术。这些先进医疗技术,军区其他医院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展开,他领先了十多年。

  细细数来,张新生先后开展新技术新业务达70多项。

  “多学一些知识,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直到现在,张新生还是强调这一点。他不仅涉及大外科各个专业,甚至连儿外科、妇科也有所研究。

  一腔真情视患如亲尽心尽力

  张新生的父亲张柳云是国民党的空军少将。1948年秋,其父决定举家赴台。时年17岁的张新生做出人生的第一次选择:留在当时的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现南京大学)完成学业。自此与家人失去了联系。

  1951年秋,张新生就读的学校被改为军队院校,他带头报名参军。未婚妻王文霞被分配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现哈尔滨工程大学)附属313医院当医生,他也因成绩优秀留校担任助教。不久,组织上照顾他,把他调到未婚妻所在的医院工作。

  然而,人生之路刚刚起步,就迎来了一场又一场的风雨。

  1966年张新生在“肃反审干”运动中受到冲击,被下派到地处科尔沁草原的321医院接受锻炼。因父母在台湾,他受到牵连,被“控制”使用;因出身“反动家庭”,被打成“走资派的社会基础”,剥夺了实施大手术的权利,从科主任被发配去打扫厕所。

  不公正的待遇远不止这些:先后两次调职晋衔,他都被排除在外。一次,医院进行干部调整,业务突出的张新生是医院外科主任的最佳人选,可是又因他身份“特殊”,不予考虑。

  1977年,张新生突然接到了一封来自美国的信件,是妹妹转寄来的父亲亲笔信。他得知,母亲思儿成疾,不幸早逝,临终前还一遍遍念叨着他的名字。父亲已退休养病,弟弟妹妹先后定居美国,希望张新生到国外发展。

  在这29年里,张新生经历了太多的磨难,遭遇了太多的不公,但是他仍然深爱着这片热土。他给父亲回信说,现在,我是一名军人,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我不能离开自己的岗位。

  然而,这一次选择,却给张新生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直至父亲在台湾病逝,张新生终未能见上父亲一面。改革开放后,张新生才被得到重用,先后在几所医院担任要职。

  在张新生眼里,患者只有病情轻重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别。无论是什么身份、从事什么职业,他都一样平等、真诚对待,一样倾注满腔热情。

  这些年,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只要医院有重大抢救任务他都必到现场,只要科室遇到疑难杂症,他都有求必应,从不推托。

  2003年8月4日,齐齐哈尔市发生了震惊世界的“8•4”毒剂沾染事件。张新生作为主要外科专家率医疗抢救小组,连夜坐汽车火速赶赴出事地点参加抢救。汽车一路颠簸13个小时抵达现地后,有人劝他休息一下,可他说:“这么多病人在等着我,我还有心情休息吗?”他顾不上全身酸痛,冒着被毒气病菌感染的危险,立即科学组织抢救,昼夜连续奋战,使得50名中毒者,49人得以生还。现场的日本专家伸出大拇指,表示对张新生的敬佩。

  “一名真正的医者,不管技术多么高超,也要敢于为抢救病人的生命放下一切。”这是张新生一生服务为民的遵循。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下乡劳动和牧区巡诊期间,他利用一切业余时间为老乡看病,解除群众的病痛,多次用自己的工资给生活困难的乡亲抓药。为抢救一个患急性肺炎的婴儿,他步行60多公里,在牧民毡房里治疗护理了5天5夜,终于把孩子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一次,一位老人突然发生喉头痉挛,嘴里吐出恶臭黏稠的秽物,引起窒息。在抢救过程中,张新生毫不犹豫地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

  从医以来,不论是在逆境之中还是在顺风之时,张新生始终把病人的生命看得比天还大,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在军区总医院,大家一般不去办公室找张新生,因为他总是奔忙在临床科、手术室、门诊室、实验室和图书馆之间。

  一身正气医德操行堪称典范

  “一个真正的医生要为人民服务,不是为人民币服务。”张新生一直把红包、提成和回扣,称为医院三害。他说:“三害不除,院无宁日,病人无宁日!” 他在3个医院当过领导,从未放弃过同医疗行业的不正之风作斗争。他一直把钱财看得很淡很轻,60年来没收过红包。

  为守住一个真正医者的荣誉与尊严,帮助大家尽好一个医者的责任与担当,张新生讲评医疗差错,处理医疗问题从来就是“铁面黑脸”,实事求是,毫不留情。

  “医德和医术是医学上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医生对医术要精益求精,对病人要大仁大爱。”这句出自张新生之口的话已经成了沈阳军区总医院所有医务人员耳熟能详的“名言”。

  有一次,地方某医院为一名患者做胃溃疡切除手术,误将门静脉、胆总管、胆动脉切断致死。手术医生想遮掩过去了事。上级领导部门为弄清真相,邀请张新生等医疗专家研究情况。张新生全然不顾手术医生的暗示、诱惑,坚持打开手术创口检查,作出误伤“三管”的结论。很多人说他傻,明明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事,还可以捞一笔好处。他正色道:“昧着良心的事情我不做,我要的是医生应有的职业道德。不仅要有爱心,更要有良心,昧着良心的事情我不做,人格和医德我不卖!”

  从医61载,救治病人无数。张新生从没收过患者的一分钱物,也十分憎恨别人来这一套。有一回张新生在医院出门诊,一名患者带来了一张CT片子,张新生一时拿不准病情,就到放射治疗科请教一位老主任。正当他和这位老主任在分析病情时,这名患者悄悄将一个红包塞到老主任的衣兜里。张新生顿时怒目圆睁,一把从老主任衣兜掏出红包扔了回去,严厉地对这名患者说:“我们军队医院不兴这个。”

  有人做过这样的估算,以张新生这么高的名望和资历,若想要收取外出会诊方面的酬劳,一年就得数以万计。但救治病人无数的张新生行医这么多年来,从没收过患者的一分钱物,连念头都没动一下。其实,张新生的家境并不富裕,生活俭朴简单。他和老伴长年吃在医院食堂,衣服除了军装就是白大褂。(完)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