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房产开发不经社区参与,绝对没法建成和谐社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8日03:20  南方都市报

  本把讯 昨日,第二届中国建筑思想论坛在深圳市音乐厅小剧场举行。三层高的观众席座无虚席,前排地上还盘坐着四圈观众,主持人梁文道从人堆里拔脚挪步挤上讲坛。

  “我们今天的房产开发假如不经由社区参与,绝对没有办法成为和谐社区。”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专任教授兼所长夏铸九在论坛上强调说。

  住宅越来越大成为“城市孤岛”

  中国建筑思想论坛由南方都市报、南都周刊和风尚周报联合主办,本届主题为“社区营造与公民参与”。然而开场的纪录片中,市民采访及现场观众提问发人深省“深圳有的是社区,缺的是‘社区精神’!“在我们的居住当中,为什么总是被决定?”……

  演讲嘉宾、著名建筑师刘家琨在讲述多个建筑案例之后,也提出反问:“‘和谐社区’的营造是当今城市居民的迫切需求。但随着资本的整合中,越来越大的地块成为开发大趋势。我们的住宅建筑越建越漂亮,但同时也成为越来越大的‘城市孤岛’。价格形成的门槛加重了贫富悬殊,街道关系的中断使城市和人的关系越来越疏离……专注于物质个体的形式和悦目景观的创造,是否就能营造健康、丰富、富有活力的社区?”

  政府不要害怕公众参与社区营造

  来自台湾和香港的多名建筑师讲述了“社区营造,公民参与”的各种实践经验。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教授兼所长夏铸九讲述了溪洲阿美部落原住民通过“参与式设计”建设阿美族生活园区的案例,台湾建筑师谢英俊介绍了一系列可让大妈大叔参与的协力造屋的操作方法;黄声远通过一个伴着虫鸣鸟叫背景声音的演示文稿,展示了半户外空间的宜兰生活;香港科技大学的陈允中介绍香港近年来,从社区抗争到营造的经验;台湾元智大学的阮庆岳则从教育的角度谈如何突破建筑专业训练的局限性,促使建筑学生在将来的实践中更能介入城市和社区。

  “政府不要害怕和拒绝公众参与,首先规划要做现场公示,要建立一个社区参与平台。”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责任规划师冯斐菲在综述了中国城乡规划中公众参与的总体状况后呼吁。

  在互动环节,现场观众争相反映“我觉得城市里面现在有很多自闭症,像我在小区里面住了五六年了,不知道邻居叫什么名字。“没有公民社会,哪来公民建筑?”现场讨论气氛被推向一个个高潮。

  最后朱涛说“公民社会本来就不是天上掉馅饼,它是靠大家一起努力建设出来的,所以我们的主题是‘走向公民社会’,我们是处在一个‘走向’的过程中。”

  嘉宾观点

  规划要建社区参与平台

  冯斐菲(北京城市规划协会会员)

  怎么样能保障人民的知情权,扩大公民的参与权?随着《物权法》出台,社会关系建立在个人财富基础上,由此,对咱们的私产和公产都要有一个思考:私产者有什么权利?怎么样保护自己的利益?城乡规划法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过程都要有公众参与程序。但如何让公众参与?既要规划做现场公示,还要建立一个社区规划参与平台,并由责任规划师对这个地区情况进行了解,对规划进行宣传。政府不要害怕和拒绝公众参与,要相互合作、建立信任、减少对抗。政府也不要大包大揽,而要在互动中分担责任。组织公众参与的原则,要用参与的语言,而不是单向作决定。

  社区要由“自在”到“自为”

  夏铸九(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社区是什么?“社区”常被政治家、建筑师、设计师以公共之名使它的政策“正当化”,或“偷渡”为其他的社会组织。然而,在现实里,社区却往往不像真实的社会组织。

  什么是社区,拘泥于概念本身,不如关注社会动员过程与性质,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到底社区是什么。社区培力是台湾社会学翻译的外来语,是社区建立起自己的能量,这个过程很重要,因为它关系着社区意识,与都市经验中的市民意识形成。正由于社区意识的建构,才能真正营造社区,这也就是社区由“自在”到“自为”的过程。

  让小妹妹都可参与建房

  谢英俊(台湾谢英俊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去年四川地震造成2000万灾民,350万间房子要盖,我相信过了一年再回头看看,这里面有多少科学、有多少专业,这些都值得重新检讨。

  我几年来都在推动“协力造屋”,就是让社区居民投入房屋兴建过程中,在传统社会,原来这是很简单的事情,但在我们市场化、商品化的情况下,这个优良传统正慢慢消失。我们怎么样把它找回来?我们要做的有限事情到底是什么?比如说,我们现在盖的房子已不是传统房子,那么我们怎么让它简化,让小妹妹都可以参与,这就是居民的参与权。

  第一要务是要“造成市民”

  王军(新华社高级记者)

  要培养公民参与的传统。我记得辛亥革命刚刚闹起来的时候,北京有一场关于是否拆除城墙的大争论。1928年又有一场大争论,有人说要拆城墙,有人说要保护城墙。1957年各地民众致信北京日报、新闻日报,呼吁保护北京城墙。这些都是公民参与的例子。这使我想到胡适先生一句话,1930年,他在《市政举要》这本书写到第一要务在于“造成市民”。

  城市规划的路不要那么宽

  刘家琨(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我们现在很多汽车,一般解决方法就是把路弄宽,这就像吃饭之前把皮带松开,你肯定吃得更多,但这样并不好。一些小区后街和小巷的存在,能使传统的小商业得以保存。而大街道往往做不到这一点。你很难想象在长安街旁边有卖煮鸡蛋的。所以丰富性就是因为这种空间尺度,没有这个,它存活不下来。成都的玉林小区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这里有书摊,有磨刀的,有下棋的,小孩可以经常下来玩。路边摆台打麻将,人力车可以存在,方便居民生活。另外是因为有大街小巷,贫富界限,多层次消费方式得以保存下来。很多挺著名的酒吧都在小街小巷里,还有书店、茶楼,这些都是休闲都市的一个标志。城市规划并不复杂,路不要那么宽,街沿宽一点。关键是以什么为本。

  观众反响

  旧城改造特别需要社区建筑师

  王骏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教授)

  上午演讲的4位台湾建筑师在台湾都不属于主流建筑师,可以称呼他们为社区建筑师,因为他们很多工作都和社区营造有关,他们不属于主流但是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做事,在目前旧城改造中特别需要这样的建筑师,大陆现在就需要这样一批建筑师出来,辅导民众去参与旧城改造。

  土地出让方式让公民参与很难

  胡树志(招商地产设计中心负责人)

  中国土地的出让方式不是整体的,而是分割的,作为建筑师只知道一堆城市指标和经济数据,只能从价格来猜测大概是哪个群体来居住,但是没法确定未来到底有哪些人要居住这个区域,这样的方式公民参与还很难。我们也曾做过实验,根据用户需求要建设房子,最后结果是不成功。可能公民参与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开发商太强势 业主太弱势

  苏磊(深圳某室内设计公司的资深设计师)

  平时为开发商的营销中心、样板房做设计,性质很商业,感觉“大鱼大肉”的。今天这个论坛,非商业、很纯净,就像来吃斋饭,清理一下肠胃,对我来说很受益。我们还在为生存而工作,开发商的挣钱欲望不断在扩大,为了卖点来做产品的比较多。反而业主很弱势,有些建筑和设计明显不实用,但他们还是要买。

  统筹:本报记者 赵磊

  采写:本报记者 左娟 张锐宣 陶文杰 李孟姣

  摄影:本报记者 胡可 贺顿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